新闻中心

“莆”及全域 水泽民生——福建省莆田市城乡供水一体化实践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水务要闻

  莆田的“莆”原写作“蒲”,在历经多次水患之后,就把三点水旁去了。自古以来,莆田便以带山附海的风光形色甲于闽中。在其境内,流淌着木兰溪、延寿溪、萩芦溪等众多发达水系,河网密布,交相纵横。
  然而,正是这样一个几乎拢在水网里的城市,因人均水资源量少、地域分布不均、汛期枯丰年径流量差异大,旱涝灾害频繁……部分供水不便的乡镇只能望“水”兴叹。
  为消除城乡供水发展差距,力破城乡二元供水格局,2013年起,莆田市启动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致力实现“同城、同价、同质、同服务”发展目标,筚路蓝缕,沐风栉雨,稳牢基础,创新先行,举一纲而万目张,终于打造了一张“莆”及全域、泽被民生的大水网。
  紧抓“一”字诀 莆田方案夯实供水之基
  2020年8月,水利厅副厅长黄明聪在调研莆田城乡供水一体化指出:全域覆盖、建管一体,是城乡供水融合发展的难点和重点,要加快探索和实践偏远山区单村供水建设管理模式,对有积极性的城厢常太、仙游菜溪、涵江大洋和萩芦镇等山区片乡镇,要先行实施加快整镇整村建设并通水入户,以点带面、逐步铺开、全域覆盖,为全省供水一体化提供“莆田方案”。
  原有的建管模式,形式僵化,落脚点小,把建设和管理落在镇一级、村一级头上,反而束缚了莆田城乡供水的建设发展。
  莆田创新建设管理模式,打破全市行政区划限制,推进全域一体化供水建设。 2018年6月,莆田市列入省级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试点,成为全省唯一试点的地级市。2019年5月,由莆田市水务集团与仙游县水务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联合组建的莆田市城乡供水有限公司正式成立,莆田市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步入快车道:按照“全市一盘棋、统筹规划、统一标准、统一建设、统一管护”工作思路,全市城乡供水统筹协调稳步推进,计划到2022年基本建成全域城乡供水一体化工作格局。
  随着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在偏远农村地区实行的村总表统一计费弊端渐现,村居收费不规范,管网漏失,导致同水不同价,同价不同量现象多发。
  2020年5月,荔城区新度镇渠桥村迎来了自来水“一户一表”建设,水量水压不足、供水质量低下的情况已成为过去式,村民开启了用上“舒心水”的新生活。
  一户一表供水改造工作在莆田遍地开花:赖店镇、白塘镇陈桥村、西天尾镇澄渚村……项目预计总投资1亿元,受益人口超10万人。此外,华亭镇、黄石镇、白塘镇新涵街老旧管网改造如火如荼,更换镀锌管道、PVC管,铺设PE管,有效打通行政区划限制,实现管网互联互通。创新机制、简化流程,统一规范“一户一表”工程建设标准,提高工程建设效率。“一户一表”采用EPC(设计、施工总承包、甲供)建设管理模式,有效破解了设计变更手续繁杂、施工推进不畅等难题,同时主要管材、设备采用甲供管理模式,提高了工程建设质量,降低了工程建设成本,有力推动城乡供水一体化工作取得新成效。
  “一分建九分管。”莆田把组建城乡供水有限公司作为先手棋,落实好建管主体,由市水务集团注册成立莆田市城乡供水有限公司,负责全市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建设管理和运营维护,着力推进供水企业合并精简。
  秉承“先建机制,后建项目”的原则,莆田市水务集团与仙游县水务投资集团成立莆田市城乡供水有限公司,全面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与管理。并通过成本规制办法,解决城乡供水一体化项目投融资现金流不能覆盖还本付息问题。城乡供水一体化项目已获国开行贷款授信36.9亿元,并创新融资方法,打造市场化模式,有力保障了建设资金需求。
  点片面结合 三纵三横打造特色供水网
  如今,自来水已走进常太镇东太村的千家万户,村民看着水质上乘的自来水哗啦啦流出来喜笑颜开。曾经的东太村地处东圳水库库区,却守着水库没水喝,饮水安全成了东太村的燃眉之急,亟待解决。
  问其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好水来!历经一番考察,立足实际情况,东太村先行试点建设超滤膜小微型净水设备,取用地下水源,就地制水供水。2020年9月,首家村级陶瓷膜一体化净水设备在东太村投入使用,东太村以先进的陶瓷膜一体化净水设备替换了原来的老旧设施,净化后的水通过管网流向常太镇东太村363多户村民家中,受益人口约1400人,让群众喝上放心水。
  东太村的供水实践为莆田小村庄微量用水打开一大突破口。莆田地形多样,兼具山地、丘陵、平原、海岛,这也形成莆田复杂的供水环境。面对较高的供水成本现状。莆田因地制宜,按人口规模分类独立设“点”。东太村即是一“点”。
  针对一些村村联通的山区乡镇,莆田另辟蹊径。例如,在革命老区大洋乡探索单个小模块化水厂,涵江大洋水厂便是今年莆田市城乡供水一体化的重点项目,其设计供水规模每日3千吨,建成后将惠及18个行政村,点亮山区供水“点”。
  莆田的丘陵地区,乡镇连片,地势崎岖,供水设施不完善,供水连“片”的构想便在这些地方生根发芽:针对辖区内水资源分布不均问题,莆田于2013年底在萩芦溪流域上游启动乌溪水库建设,提高该地区蓄丰补枯能力,水库总库容2157万立方米,建成后将覆盖涵江区7个乡镇和荔城区西天尾镇等连片乡镇群。
  百分之八十以上的人口都集聚在莆田的平原地区,人口密集,生活用水相对集中。针对这些特点,莆田架构大水厂生产,形成大管网覆盖的树形供水面网络:正在迁建的仙游第一水厂旨在解决其城区供水紧张问题;在南日岛、湄洲岛等海岛地区,为应对海底管道爆管等突发情况,则重点突出备用水源储备。这些地方建立起信息化管理体系,助推莆田全面提升供水现代化管理水平,拓展城市供水“面”。

  逐点供水,缀点连片,统片成面,形成以大水源、大水厂、大管网、广覆盖为主,以分散简易自来水设施为辅的城乡供水工程体系,这也正是莆田为打通城乡供水一体化难关所作的不懈努力。




  根据规划,莆田市将以“三水源服务三湾”为布局,划分为3个供水服务片区,新改扩建及整合21座规模化水厂,设计供水能力达到168.6万吨/日。其中,金钟水库供应仙游县及金莆供水管道沿线的10座规模化水厂,总设计供水能力约67.3万吨/日,供水覆盖仙游县城区乡镇、北岸及湄洲岛管委会,用水人口约185万人;东圳水库供应6座规模化水厂,总设计供水能力约75.5万吨/日,供水覆盖莆田市区、城厢区、荔城区及秀屿区,用水人口约135万人;萩芦溪供应5座规模化水厂,总设计供水能力约25.8万吨/日,供水覆盖涵江区所有乡镇及荔城区西天尾镇,用水人口约40万人。
  同时,通过管网和设施,将3个供水服务片区互联互通,形成源水、引调水及自来水“三纵三横”供水网格,建立全市一张供水网的供水安全保障系统,构建从源水、引调水、制水、配水到用水的一体化完整供水产业链。
  从仙游至南日,一张漾泛民生福祉的大水网正织就,谱写了一支荔枝水乡的幸福和谐曲。(据学习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