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从过去“有水喝”到现在“喝好水”——四川省大英县实施水利脱贫攻坚项目纪实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水务要闻

■龚海荣


  2月3日立春这天,四川省大英县蓬莱镇南泉村贫困户查元贵一家吃上了清澈的自来水。至此,该村746户3723人饮水问题已全部解决。
  该县位于川中腹心地带,有“来了还想来”的美誉。境内虽有山坪塘1663口,但年久失修,蓄水困难,属于农业生产工程性缺水严重的县区。
  “十三五”以来,该县先后投资3亿余元,建成农村人口饮水安全大型集中供水站3座,解决了全县40多万农村居民饮水问题。13815户、5683人建档立卡贫困户饮水安全问题全面“清零”,农村人口饮水从过去“有水喝”向现在“喝好水”转变。
  提档升级 新建设施 保障供水
  2020年3月,大英县启动脱贫攻坚“百日大会战”,把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列入其中,计划投资5000万元,新建整治农村供水设施。采取大管网延伸、多户联建小水池、独户精准解决等方式,重点解决45个贫困村和面上分散贫困人口的饮水困难问题。
  “用上干净的自来水后,扁担、水桶成了收藏品,村民彻底告别了缺水时代”。大英县蓬莱镇办公室主任曾萍告诉笔者,近年来,蓬莱镇通过新建旱毛子水厂,让全镇5万多村民用上安全的自来水。
  大英县象山镇桥头村与射洪市涪西镇相邻,由于高水源少,该村5000余人饮用水供应不稳定。大英县水利局决定投资500余万元在该村建设一座自来水集中供水站,铺设管网48公里。仅用20多天时间,集中供水站就完成任务,实现了正常供水。
  近年来,大英县将农村饮水安全作为保障性工程来抓,建成8座中型供水工程,不仅解决了40多万农村居民的饮水问题,还对全县农村集中供水站进行全面提档升级,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先后建立3座大型集中供水站,通过市场化手段淘汰不合格小型供水站3处,打通了农村人口饮水安全的“最后一公里”,让农村贫困人口喝上“安全卫生水”。
  克服困难 真抓实干 奋力推进
  去年4月20日,脱贫攻坚“百日大会战”启动后,受疫情影响,加上雨日不断,水利扶贫项目施工进度受到一定影响。
  “一定要按时间节点完成项目建设任务,解决村民安全饮水问题”。脱贫攻坚水利工程督战工作组组长、县水利局局长李永顺说,工程通过倒排工期、顺排工序,建立未完成项目台账,对照时间节点逐一销号,对未完工项目进行目标设定,督促项目责任单位及施工单位必须按时完工。
  提起去年水利扶贫工程建设,大英县水利局农村水利管理股股长周海军记忆犹新。去年8月,蓬莱镇大雨倾盆,在人口安全饮水扶贫提升项目工地,工人们通过创新搭棚施工、夜间照明施工,交叉作业、平行作业,24小时三班倒、人歇机不歇等方式,解决了连续下雨天施工难和快速推进难等问题。同时,大英水利局成立4个督战工作组,4名局领导任督战组组长,对8个饮水项目按照包片区、包乡镇、包村组、包农户、包问题解决的“五包”要求督战。
  “局领导带头吃在现场、蹲点在现场、解决问题在现场,采取一项目一措施、一项目一时间表、一项目一股室跟踪的零距离督导,这些切实可行的做法让项目建设任务得以圆满完成”。周海军说,最终提前一个月完成了8个饮水项目建设任务。
  “三变治水” 一河一策 保障水清
  春节期间,卓筒街道朝阳社区居民陈秀清拿着锄头,在河堤上来回走动着,清除因上游带下来的枯枝杂草。年满七旬的老党员胡昌林也带着垃圾袋,在郪江新城湿地公园打理、清除河边柳条、枯枝败叶。
  他们是当地“民间河长卫士”,也是大英县民间河长中的一员。让人人都自觉参与到河流、湖泊、水库以及山坪塘等水域管理保护工作之中,这是该县又一探索。大英县通过创新设立河湖库检察官制、河湖库警长制,成立大英县河湖库管理工作警务室和郪江河管理工作检察室。在这一基础上,将县、镇、村三级河长制责任体系加以延伸,全县62条大小河流、17条主要河流全覆盖,设置河长236名。
  河湖之病表象在水里,根子在岸上。大英县水利局通过浊水变清水、死水变活水、水体变水景的“三变治水”举措,对境内河湖库实施专项整治行动,按照“一河一策一景”的思路,把过去的污染水源打造成现在的水利风景区。
  如今,大英县污水不再横流,田野明净如初,河水清澈见底,河岸花木宜人。该县主要河流水质达到水域功能要求。郪江河入选“四川省最美河流”,祥凤寨水库枢纽工程建设被水利部评为全国文明工地,寸塘口水库被评为“遂宁市最美水库”,大英县河长办被评为四川省全面推行河长制先进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