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尹翠琴:沉淀池上的女博士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科研天地

■合肥水司


  2006年秋,年仅24岁的尹翠琴南下广州求学,历经近10年的寒窗岁月,她如愿获得中山大学环境工程专业博士学位,那时候的她对未来有着无数种憧憬。但是,折回安徽,进入合肥供水集团,站在肥西县内第八水厂的沉淀池上观察矾花,是她做梦也没想过的场景。
  从中山大学环境工程博士到合肥八水厂一线制水女工,这个故事有点意思。
  光环成为无形压力:感觉自己像个一事无成的“菜鸟”
  第一次见到尹翠琴是2018年,那时她还在生产部工作,也怪自己孤陋寡闻,不知道她是博士。就看到一个个头不高,大大眼睛的姑娘带着爽朗的笑声迎面走来。当同事介绍她是博士时,我顿生好几分敬意,感觉她的头上有一圈闪闪发光的光环,就在我一时语塞时,这个博士快人快语的自报了家门,让我知道她和我都是安庆老乡,这距离一下子又拉近了不少,话匣子就此打开了。
  2015年,尹翠琴博士毕业后,跟随爱人一起回到安徽,2016年进入合肥供水集团。作为集团仅有的三个博士之一,引起关注是必然的。刚开始她总觉得周围人看她的眼光怪怪的,有同事直接按捺不住羡慕“博士哎,真厉害!”虽是真心夸赞,但还是很不适应。
  她觉得博士已经是过去式了,在现在的岗位上,能做些什么,能发挥什么作用,才是最着急的。“当时压力真挺大的”,尤其是刚开始工作时,总感觉使不上劲,那段时间,别人一叫博士,她都觉得很尴尬,“感觉自己像个一事无成的‘菜鸟’”。
  尹翠琴不断调整着自己,适应环境,直到2020年3月,她的轨迹正悄然发生着变化。她从生产部借调到五水厂还不到1个月,便被安排了一个重要任务——参与编写《八水厂运行管理手册》。这件事对于她来说,恰逢其时又充满挑战。
  “刚到水厂1个月,皮毛还没摸清,更别谈水厂管理了。”紧张、忐忑、兴奋、期待,各种情绪相互交织,她迅速调整好心态,拿出“博士”的架势,说干就干。她明白,这个任务的分量可是足足的,正在新建的八水厂,是集团打造的全市第一个样板水厂,这里的每个指导意见都可能成为其他水厂的标尺。
  “当时也是憋着一股子劲,我就想着还能比博士论文难么!”尹翠琴暗暗给自己打气,迅速找来一系列专业书籍,一页一页看,一个知识一个知识点过,不懂就到处问,不会就各种“百度”。一个星期后,通红着双眼的她交上了《手册》初稿。
  她与八水厂的缘分也就由此开始,1个月后,尹翠琴调入八水厂。
  当得知消息时,尹翠琴有点兴奋,又有点担忧。作为两个孩子的母亲,当年和老公放弃高学历人才可以留在南方工作的机会,回到合肥,就是为了离父母近一点,有更多时间照顾家庭、辅导教育孩子。这个调整能不能得到家人的支持?但同时,她的脑海里有一个更激烈的声音在回响:我不想做一个只停留在书本上的“纸博士”!
  她坦然的向爱人说出了自己的顾虑。没想到,爱人哈哈一笑,意味深长的说:“你这个博士终于要出山了。放心去干,家里永远都是你最坚强的后盾”。内心里,她也希望自己能成为一个不畏艰难、勇于突破的母亲,成为孩子们的榜样。
  光环在一线韬光养晦:脚踩在泥地上的踏实劲才是我想要的
  再见博士便是在八水厂,我和她一起成为八水厂的筹备组成员。还是那个爽朗的笑容,“老乡,我们又见面了”。从此,我和她成了天天见面的“好战友”。
  此时,正在建设中的八水厂可以说是一线中的一线,就是一个施工工地。连办公室都没有,我们就挤在项目部的办公室落个脚,很多地方连路都没有,每天上班第一件事就是换胶鞋,戴安全帽,扶着栏杆爬高上低。如果遇到下雨天,地面更加泥泞,有时雨靴陷进泥里,拔都拔不出来。“这是不是就是鲁迅先生说的,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环境异常艰苦,但尹翠琴却兴致盎然。
  她说,那段时间于她而言,是人生最重要的体验和机遇,在这个全然陌生的环境里,身体比以前辛苦,但精神却格外放松,呼吸都比之前畅快了,“脚踩在泥地上的踏实劲才是我想要的”。
  在这里,尹博士让自己作回了“小学生”,紧紧抓住水厂基础建筑物的建设时期,深入了解了取水泵房、沉淀池、加药间等构筑物,还有一直听闻却从未见过的砂滤池底部的整浇滤板以及长柄滤头的“真面目”,当然更多的还有对八水厂未来制水新工艺的思考与憧憬。
  现在提起来,很多场景她都历历在目。有一次,要检查清水库底部渗漏情况。人孔井梯很高,扶手很细,井深近五米多,几个女生互相看看,都没吱声。“我想下去看看,今天不看,就只能等2年后清洗清水库才有机会了”,突然,尹翠琴的一句话打破了安静,“愣着干嘛,赶紧的给我们壮壮胆。”我一下子反应过来,在完成井下气体检测,确认安全后,我打头阵先下了井,她带着3个女生,依次下来。她一边仔细研究着池底的构造,一边感叹,“得亏下来了,这可比书上的结构图看得清晰多了。”夏天的清水库闷热潮湿,待久了会喘不上气。但她却舍不得走,那样子,像如获至宝。
  2020年6月,八水厂迎来了第一批16名新进人员。如何让这些刚刚跨出校门进入水厂的新生代员工尽快进入角色,让八水厂的团队高效的运转起来,是摆在年轻的八水厂面前的头等大事。
  做为八水厂的知识担当,厂班子一致觉得没有比尹翠琴再合适的人选了,她也没有半点推辞,干脆利落的答应了。她明白,集团公司把她安排到八水厂,不仅仅是给她提供了一个展示的平台,还希望通过她带领促进更多的年轻人成长成才,成为合格的供水人。
  第一次专题培训,尹翠琴从自己最熟悉的说起,为新员工详细讲解她参与编写的《八水厂运行管理手册》。虽然书是她编的,但讲给别人听又是另一回事。为了把知识点讲清楚讲有趣,尹翠琴认认真真备了一个星期的课,并编制了一套理论考核试卷。后期在她的主导下,八水厂组织开展了“一人一讲”培训活动,组织员工主讲自己擅长的内容,实现知识“1+1>2”的团队效应。
  不仅业务上快速推进,生活上,年长几岁的尹翠琴也成了厂里的暖心“小姐姐”,大家也不再有得知她是博士时的拘谨,都亲切的喊她“尹姐”,不管是工作还是生活上的事,都愿意跟她说说。去年,制水三班班长张宇母亲生病,那时候厂里正处于试通水的关键阶段,小伙子虽然不讲,但做为生产科科长的她,不动声色的调整了张宇的班,尽量让他有时间陪母亲上医院。“我们集团是一个大家,我们厂就是一个小家,这些孩子就是我的家里人,这些“弟弟妹妹”,我都要照顾好。”
  光环依然闪闪发光:制水如做学术 都必须“打破砂锅”“精益求精”
  随着八水厂建设逐渐接近尾声,尹翠琴也越来越进入状态。11月1日,终于迎来了八水厂的并网通水。“保证通水顺利、水质合格是比天大的事情”,尹翠琴从未有过的紧张。
  那段时间,她每天都泡在厂里,与化验班不停沟通调整水质处理工艺;水质管控部来人指导,她比谁学的都认真;取水化验、搅拌实验、初步计算絮凝剂投加量、观察絮体生成情况以及沉淀池出水浊度变化情况,她全程参与。当时在线仪表还未完成安装,她和化验班、制水班同事一起取水、抬水、送去化验室进行人工检测。“我们就是要通过一次次的摸索,把水的‘性格’摸透,真正做到优质供水。”
  2020年10月28日,距离八水厂30.4公里的磨墩取水泵站正式通水,原水开始输往八水厂,自这天一直到11月2日,尹翠琴就没回过家。每天最多休息4小时,尤其最后通水的那两天三夜,尹翠琴基本没怎么合眼。即使躺下了,闭上眼满脑子都是原水浊度嗅味、沉淀池余氯浊度、出厂水色度pH值等等一大堆指标。她那个从出生就没怎么离开过她的小儿子,那会也只能放在心底。有时想着给家里打个视频看看孩子,忙完转眼一看,已经凌晨2点多了。
  在集团公司各单位、部门的共同努力下,11月1日,八水厂顺利并网通水,向肥西17万用户供上了安全优质的合肥自来水。
  通水运行一段时间后,她发现部分员工还是凭借着经验在制水,对于如何计算配药浓度、投加单耗、节能降耗都是一知半解,领导让加就加啥,没有考虑过为什么这么做或是怎么做会更好。长此以往,那制定标准的意义又是什么呢?

  随即,她在网上买了小黑板,开启了“制水小课堂”。她从最基本的水的密度、体积和质量之间的换算关系开始讲起,再具体到絮凝剂的配制,最后到实际制水生产单耗,如何计算,为什么这样计算,等等。边教学边考核,一对一的帮助大家学懂弄通做实。经过近一周的反复强调,大家终于可以熟练的计算加药的配比,对不同的水质情况也可做出相应的判断,明明白白去加药,清清澈澈去制水。




  尹翠琴说,教别人也是逼着自己不断学习、刨根问底的过程。有个一直问题困扰着她,就是固体铝铁的投加单耗和液体投加单耗之间的换算关系为什么是3倍?请教了很多经验丰富的员工,说法各不相同,更多的说是说因为固体铝铁的价钱是液体铝铁的3倍。但她觉得这些理由都不足以说服她。于是,“博士”的“牛角尖”钻劲上线,翻阅大量资料,打厂家电话,苦思冥想,终于搞清楚了,原来是因为有效成分氧化铝的含量在固体中的含量≥29%,在液体中的含量为≥8%-10%,相差3倍左右。这才是3倍的真正由来。
  她说,制水和做学术一样,都必须“打破砂锅”“精益求精”。就这样,她带着大家一点一滴的解决制水生产过程中的问题,不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博士”光环正在闪闪发光。运行至今,八水厂优质水达标率100%。
  在反应沉淀池上,尹翠琴有时一站就是很久,看着原水在反应折板区上下起伏,思绪愈发平静。一路走来,心里的那条路越走越宽,越走越有希望,正如沉淀区密集的矾花,慢慢沉淀自己,留下一池清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