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重庆市大力实施农业节水增效、工业节水减排、城镇节水降损等15项重点工程,统筹推进工业、农业、服务业节水,全面提升水资源利用效率。在国内生产总值稳定增长的态势下,2019年全市用水总量由2015年的78.98亿m3下降到76.47亿m3;万元GDP用水量为32m3,提前一年实现“十三五”下降29%的约束性目标,优于全国44m3的平均水平,用水效率值及下降幅度均位于全国前十;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由2015年的59m3下降至42m3。
推进行业节水
1.实施农业节水工程。农业农村、水利部门推广喷灌、微灌、管灌等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支持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和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建设,“十三五”期间,完成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约70万亩,在重庆市永川、大足、渝北等18个区县建立水肥一体化示范片7293亩,年均推广池塘“一改五化”技术30万亩以上,示范区节水减排60%以上,稻田养鱼53.7万亩,标准化稻渔综合种养示范17.8万亩。
2.实施工业节水改造。经济信息、发展改革等4部门出台加强工业节水指导意见,推进工业结构调整;推广普及节水新技术、新产品、新装备,减少废水排放,努力提高工业用水效率。积极推动火电、钢铁、化工、纺织、造纸、食品等高耗水行业的节水改造,鼓励企业采用节水新工艺、新技术、新产品和新装备,组织实施10余项市级节水技术改造工程,利用600余万元撬动企业投资近亿元,年节约水量30万m3以上。
3.实施城市节水改造。城市管理部门建立供水管网定期检测和漏损控制工作机制,开展城市居民住宅庭院供水管网和一户一表改造,有效降低城市供水漏损,“十三五”期间,完成老旧管网改造1650km,一户一表改造91万户,2020年实现城市公共供水管网漏损率10%以内的控制目标;城乡住房建设部门修订出台《绿色生态住宅(绿色建筑)小区建设技术标准》,大力推广绿色建筑,2020年授予8批次绿色生态住宅小区称号。
4.推进非常规水源利用。以城镇污水处理厂为中心,在渝西开展区域性系统再生水回用示范建设,其中璧山再生水利用率达到40%以上。要求单体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及以上的新建公共建筑应建设中水回用设施,绿色生态住宅小区绿化、道路浇洒、洗车、冲厕等非饮用水采用再生水、雨水等非传统水源,进一步提高非传统水源利用率。
已创建3000余家节水载体
近年来,重庆市把节水载体建设作为节约用水工作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抓手,已累计创建各类节水载体三千余家,发挥载体示范带动作用,引领各行业节水。
1.水利行业节水。全市具有独立物业管理的水利机关全部建成节水型机关,重庆市水利局机关还被推荐参评全国“水效领跑者”。经统计,创建后水利机关节水率平均约30%。
2.高校节水。2019年重庆医科大学、重庆师范大学等7所高校创建为节水型高校,2020年重庆交通大学、重庆文理学院等4所高校创建为节水型高校;重庆理工大学和重庆工商大学大力发展合同节水管理,引入社会资本投资节水产业,节水率达20%以上。
3.其他节水载体。市机关事务、经济信息、城乡住房建设、卫生健康等部门推进行业管理对象节水载体建设,1067家节水载体中,节水型机构971家,节水型工业企业14家,节水型小区82个。
强化节水刚性约束
近年来,重庆市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产,把水资源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大刚性约束。
1.启动重庆市节约用水“十四五”规划,以规划统领全市节约用水工作。
2.严格实施节水评价制度。2020年重庆市共对渝西水资源配置、藻渡水库、向阳水库等107个重点水利工程项目和3个涉水规划进行审查审批,充分体现“节水优先”要求。
3.推进县域节水型社会达标创建。2020年,大足、合川、潼南、荣昌等4区获评国家节水型社会达标区县,涪陵、长寿、梁平、垫江等4区县已通过市级评估验收。
4.构建激励节约用水的价格体系。印发《关于建立主城区居民用水阶梯价格制度的通知》,实行城镇居民用水阶梯价格制度;印发《重庆市建立健全城镇非居民用水超定额累进加价制度实施方案》,出台《中心城区非居民用水超定额累进加价制度》,印发《关于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试点)的实施意见》,全面开展农业水价综合改革。
373家用水单位纳入重点监控
近年来,重庆市加强节约用水事中、事后监管,确保节水要求落地生根。
1.落实重点用水户监控。水利、城市管理部门共同公布、建立国家、市、区县三家重点监控用水户名录,共373家用水单位纳入重点监控,实现用水量50万立方米的工业企业和服务业全覆盖,重点监控水量接近10亿立方米。
2.健全完善用水定额。自2001年,重庆市制订首批用水定额,此后每五年制(修)订。今年增加了直流火电行业单位发电量用水定额,制定了15个农村居民生活用水定额。目前,全市已制订实施的省级用水定额共408项,基本涵盖主要用水企业、城市管理及生活、农林牧渔、农村居民生活用水等生产生活各用水环节,为规范水资源管理提供有力支撑。
3.实施节水认证及水效标识管理。认证节水产品企业10家、发放节水认证证书42张,建立坐便器制造、销售企业的检查企业名录库和执法人员名录库。全面落实强检用水计量器具的监督管理,对188万台民用水表、1.12万台流量计实施检定,完成水表监督抽查19批次,严格不合格产品后处理工作。(本报资料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