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把污水变成资源 从“善治”走向“善用”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排水卫士

  2月初,在贵州省贵阳市南明河畔,不少市民惬意漫步,观赏着碧水悠悠,两岸绿树成荫的优美景色。然而,很多市民也还记得,南明河曾经污染严重。由于流经贵阳人口最为密集、商业最为活跃、生产生活最为集中的区域,加上生活污水直排入河等因素,南明河一度成为“失去生命的河流”。
  贵阳市通过搬迁贵阳特殊钢有限责任公司、水泥厂等污染排放大户,修建污水处理厂,用处理达标的尾水作为生态景观用水回补;实施全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沿河打造湿地公园、休闲广场等,使得如今的南明河,全流域25处黑臭水体全部消除,7条主要支流水质全部达标,水生植物覆盖度、生态系统完整性显著提升,呈现出“水清岸美有文化,鸟飞鱼跃人欢畅”的情景。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要求,“十四五”期间,因地制宜推进污水治理,实施河湖水系综合整治,治理城乡生活环境,推进城镇污水管网全覆盖,基本消除城市黑臭水体……目前,各地正通过对众多“南明河”的综合治理,让水清岸绿、鱼翔浅底的目标逐步成为现实。
  污水资源化利用尚处起步阶段
  水是生命之源。据统计,我国水资源总量约为2.8万亿立方米,由于人口众多,人均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尽管我国在治水方面取得较大成果,但国家发改委有关负责人表示,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与经济要素之间不适配是我国基本水情,水资源短缺仍是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瓶颈。资源型缺水、水质型缺水问题依然存在,水环境污染和水生态安全形势十分严峻,一些城市黑臭水体仍未消除,部分河湖水域、湿地萎缩严重,海河等部分河流断流现象频发。
  为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我国正在持续推进污水资源化利用工作。中国国际工程咨询有限公司资源与环境业务部原主任朱黎阳说,污水作为第二水资源,具有水量稳定、水质可控、就近可用等优势。积极推进污水资源化利用,既可缓解水供需矛盾,又可减少水污染。
  “十四五”期间,将“统筹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水灾害,保好水、治差水、增生态用水”,以补齐城乡污水收集和处理设施短板为关键,推进城镇污水管网全覆盖,加强生活源污染治理。
  出台政策促进再生水利用
  国家发改委提供的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城镇污水排放量约750亿立方米,但再生水利用量不足100亿立方米,即再生水利用量不足城镇污水排放量的15%。
  为加快污水资源化利用的步伐,保障水生态安全,1月11日,国家发改委、科技部、生态环境部等十部门出台了《关于推进污水资源化利用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到2025年,全国污水收集效能显著提升,县城及城市污水处理能力基本满足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水环境敏感地区污水处理基本实现提标升级;全国地级及以上缺水城市再生水利用率达到25%以上,京津冀地区达到35%以上。
  概念水厂将带动污水处理迈上新台阶
  在江苏宜兴市,一座中国未来概念水厂正在建设中。作为国内首座城市污水资源概念厂,其建设构想由中国工程院院士曲久辉等6位水污染控制领域专家提出,以“水质永续、能量自给、资源回收、环境友好”作为目标,打造一座花园式的城市污水处理厂,带动我国污水处理迈上新台阶。项目一期污水日处理能力约2万吨。
  新概念城市污水处理厂,将从具备污染物削减基本功能的处理工厂扩展至城市能源工厂、水源工厂、肥料工厂,进而发展为与城市和乡村全方位融合、互利共生的新型环境基础设施。曲久辉说,概念厂有丰富的有机质能和热能,可实现节能降耗,再叠加对周边景观的绿化贡献,还能助力实现碳中和。
  “水处理领域正在发生巨大变革,从最早的污水处理到达标到再生水,实际上是水功能恢复的过程。在这个过程里,经历了从初期的有机物污染控制、到氨氮控制、再到总氮总磷控制。”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大学环境学院院长、南京大学宜兴环保研究院院长任洪强说,近期毒性指标也列入地表水标准的控制指标。因此,2021—2035年,水污染处理技术、工艺装备以及相关创新,更应该关注水质安全和水质健康风险。
  任洪强说,宜兴等城市正尝试在变革中积极探索。伴随宜兴环保科技工业园的创新发展、中国未来概念水厂的建成落地,宜兴在支撑环保产业高水平创新发展方面,在人才储备、技术创新、成果转化、金融服务等方面都将具备一定的基础。而宜兴等城市的探索,也将有助于引领产业升级,服务国家战略目标和定位。(科技日报记者 李 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