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春四月,秧苗嫩绿。4月24日,在四川省人民渠大英灌区,各类渠道岁修整治全面完成任务。眼下,正待输水保障当地泡田栽秧用水需求。
站在信息化大屏前,人民渠大英灌区管理所所长彭红军轻点鼠标,屏幕上立即呈现出水流动动态三维模型。“现在每秒钟流量精确到1.36立方米,闸门启闭误差控制在1%以内,相当于给渠道装上了智能‘水龙头’。”他指着实时跳动的数据介绍,节水改造后的灌区,在渠道关键部位增设了流量和自动化闸门,不仅能根据每个区域需求远程精准控水,让每株秧苗“喝”得刚刚好,而且浇地灌溉还省时省力,每亩地能节省一成水。
“过去靠双腿巡渠,容易顾头不顾尾。现在有了流量计,就像给渠道装上‘千里眼’,输水运行状况能传回调度中心,渗漏、堵塞等问题第一时间就能被发现。”彭红军说。
数字技术,让这个建于上世纪70年代的老灌区焕发生机。2021年10月,大英灌区星光支渠启运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建设。项目对32公里渠区支渠进行整治,续建斗渠重建农渠,建起信息化平台。
“从去年3月以来,我们开展了为期一年多的试运行。其间已进行多次测试,设备运行正常,确保灌区精准调度、输水顺畅。”大英县水利局党组成员赵庆贵说,目前,人民渠灌区已累计灌溉秧苗3000余亩。
“硬件”升级与“软件”赋能的深度整合,正在重塑传统灌区的形象。笔者了解到该县人民渠灌区可满足象山、蓬莱、隆盛、回马4乡镇7万亩农田灌溉用水,灌溉水利用系数由0.45提高到0.68,年增节水能力500万立方米。同时,还可以每年向郪江河补水2000万立方米。
在川中大英,智慧水利的春风同样吹拂着继引工程灌区。在河边镇星花村,村党支部书记王兴平蹲在田边,看着继光水库输来的清水顺着新修的U型渠流入秧田:“4月初报的用水需求,两天就送到了田里。”通过智能化配套改造,这个覆盖河边、卓筒井、金元3乡镇的老灌区,有效灌溉面积从3万亩增至5万余亩,渠系水利用率提升至0.66,年节水能力增加600万立方米。
如今,从“望天田”到“智慧田”,从“大小漫灌”到“精准滴灌”,郪江两岸的春灌图景里,跃动着乡村振兴的澎湃脉动。5月上旬,人民渠大英灌区将进入春灌全面输水时段,该县人民渠和继引工程管理所集中时间、人力、物力,全力以赴奋战在输水一线,统一调配水源,精准送水到村组,千方百计保障全县11万亩农田满栽全种。
(龚海荣 何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