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守护千年水脉 润泽现代民生丨杭州水务:让每一滴水更有价值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水务要闻

杭州1.png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

北宋词人柳永笔下的杭州胜景,千年之后依然令人神往。从钱塘江的奔涌到西湖的潋滟,从大运河的绵长到西溪湿地的幽静,水不仅塑造了杭州的肌理,更融入了城市的灵魂。

如今,这份因水而兴的城市荣光,正在新一代水务人的守护下续写新篇章。

运营管理制水厂24座,日供水能力548万吨,供水管网近29000公里;污水处理厂14座,日污水处理能力350万吨,污水管网近3400公里……作为城市水安全的守护者、水生态的保障者、水环境的治理者,杭州市水务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市水务集团”)秉持“让每一滴水更有价值”,默默守护着杭城的水脉与生机。

源 • 天堂之水

天堂之水,源起于得天独厚、优质可靠的原水供应。

近年来,市水务集团立足杭州水资源分布格局,统筹规划、系统推进原水保障体系建设,让汩汩清流成为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能。

作为杭州原水保障体系建设的里程碑,千岛湖配水工程总投资85.33亿元,于2019年9月29日通水。杭州城市供水格局从以钱塘江为主的单一水源供应,转变为多水源供水,大大提高了市民的饮用水安全和品质。

工程技术亮点突出:全长113公里的全封闭输水隧洞,创造了国内最长山岭隧洞输水纪录;凭借从千岛湖到闲林水库30米左右的天然落差,工程采用重力流输水方式,大大节约能耗的同时也避免了沿途环境的污染。

在水源保护方面,市水务集团同样不遗余力。

2024年9月,杭州市取水口上移工程建成通水,进一步完善城市供水保障能力,优化水资源配置,并统筹协调了城市发展与水源保护。

市水务集团正在打造的杭州市域原水一体化综合管理平台,则是杭州原水资源管理的一项重要举措。

该平台以千岛湖配水工程为核心,对113公里输水线路上的重要设施进行了高精度三维建模,相当于在数字世界里“复制”了整个工程,让管理人员可以更加直观掌握全线运行状态。城市原水资源管理模式从被动应对变为主动调控,既提升了水资源利用效率,也增强了应对风险的能力,为城市的稳定供水提供了更加坚实的支撑。

杭州2.jpg

千岛湖配水工程闲林枢纽

清 • 生而为水

远道而来的“原水”,在进入千家万户之前,还要经过杭州各大制水厂的精心处理。

始建于1930年的清泰水厂,走过风风雨雨的95年发展历程,见证了杭州城市取水供水用水的世纪更迭,也迎来了自己的华丽蝶变。2013年11月,清泰水厂完成饮用净水改造工程。同年12月,水厂膜处理系统投入运行。

在膜处理工艺现场,伫立着一个个直径为15厘米,高为2米左右的表面呈乳黄的膜柱。每个膜柱内含6350根膜丝,168根膜柱为一组,水透过膜丝外壁进入膜丝内侧,水中的微小颗粒则被截留在膜丝外侧。这在当时是全亚洲最大的饮用水膜处理系统,过滤规模达到30万吨/日。

一滴水的洁净,往往凝结着水务人的不懈追求。

过去的二十余年间,市水务集团下属多家水厂陆续完成饮用净水深度处理改造工程:南星水厂于2006年完成40万吨/天臭氧活性炭工艺改造,是全国首批进行深度处理改造的水厂;闲林水厂于2021年建成投运,它巧妙利用千岛湖原水系统的自然势能,是一座名副其实的“节能、高效、环保”的现代化水厂……市水务集团不断提升制水工艺,制定一系列严格的内控技术标准与管理指南,出厂水质标准严于国家标准。

杭州3.jpg

清泰水厂

润 • 水为民生

供水管网是城市的“血脉”,供水服务是民生的“温度计”。市水务集团为持续完善供水管网体系,通过科学规划管网布局、优化供水压力、改善水龄薄弱区域等措施,构建了一张覆盖广泛、安全经济、互联互通的供水网络,全面提升了城市供水保障能力。

2024年,市水务集团基本实现杭州江北主城区智能远传水表全覆盖。其自主研发的“计量与漏损智慧管理系统”实现远程抄表、用户用水实时查询、异常预警、DMA漏损管控等功能。

市水务集团自2000年起持续推进“一户一表”改造工程,累计完成68.6万户改造工作,通过更换老旧管道、淘汰屋顶水箱,保障了用水水质,解决漏水分摊难题,并显著降低小区漏损率。

作为城市供水“最后一公里”的重要保障,杭州连续五年将二次供水设施改造列入市政府“民生实事”项目,截至2024年底,市水务集团已完成二次供水改造项目800余个。

为了高效有序推进二次供水改造,市水务集团还进一步加强了二次供水改造的标准化管理水平,编制了《二次供水改造工程管理提升专项行动方案》。在强化内部管理的同时,增强外部协同,如在项目前期与属地街道联动开展民意调查、四问四权等工作;主动引入社会监督机制,聘请改造小区住户担任二供改造工作的行风监督员等。

杭州4.jpg

二供泵房

澄 • 激浊扬清

城市污水处理,是一项需要“思虑在前,科学谋划”的工作。

在杭州这座快速生长的城市里,江北主城区运行的84座污水提升泵站日均输送着140万吨污水。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通过15条互联互通管线的精心布局,江北主城区七大污水系统已实现“血脉相通”,为城市污水输送安全筑起坚实屏障。

现在,市水务集团积极规划推进“1网2区4片”的排水格局,使污水管理既有整体协同,又有个性施策,构建起了灵活调度、安全韧性的系统。

在这套科学完善的治污体系支撑下,市水务集团的污水处理工艺同样与时俱进、精益求精。下属污水处理厂推进尾水排放提质行动,为城市水环境持续改善注入新动力。

与此同时,市水务集团还在不断创新污水处理厂的建设模式,积极推进全地埋、半地埋、花园式新型污水处理厂建设,如七格四期半地埋式污水处理厂、花园式临安净水一厂和全地埋式的之江净水厂、智慧化城北净水厂等,这些新型污水处理厂在节约土地资源的同时,更是成为了城市的新地标。

杭州5.jpg

城北净水厂

流 • 水美杭城

西湖的水一个月换一次“新”,其背后也凝聚着水务人的不懈努力。2002年12月,杭州市启动新一轮西湖引配水工程,对钱塘江原水进行净化。

2003年9月10日,经过10个多月的艰苦奋战,水务建设者克服了工期紧、工程施工需与赤山埠水厂的日常运行并行等种种困难,交出了一份崭新答卷:每天,10万立方米的钱塘江水经新建的赤山埠预处理场沉淀池,在加药、混合、絮凝、沉淀,去除水中的大量渣滓和沙土后,再通过配水管,向西湖湖西浴鹄湾、乌龟潭、都锦生、茅家埠四个出水口配水。这套生态配水系统的存在,让西湖水从此不再受钱塘江水质变化的影响,湖水透明度常年保持在80厘米以上。

2023年5月26日,珊瑚沙引水清水入城工程正式运行,这项提高杭州城西区域引水配水质量、改善西溪湿地水质的民生工程,让一江清水顺利汇入西溪湿地及城西河网,为“水美杭城”再加一道“净水关卡”。

汇 • 水到渠成

杭州的水务发展史,镌刻着历代治水者的智慧与担当。从唐代李泌开凿六井、白居易疏浚水道,到五代钱镠“铁弩射潮”筑捍海塘,这些彪炳史册的水利工程奠定了城市发展根基。

传承千年治水精神,市水务集团正以重大工程为抓手,精心谋划、稳步实施:

千岛湖配水工程先后捧回了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中国水利工程优质(大禹)奖、国家水土保持示范工程、浙江省十大“最美水利工程”等多项国家、省、市级奖项与荣誉,载入了城市原水供应的发展史册。

闲林水厂工程、城北净水厂工程、之江净水厂工程……一项项精品水务工程,持续提升城市韧性。

很快,杭州城西地区即将新增一条地下“高速水路”——扩大杭嘉湖南排后续西部通道工程。

作为浙江水网标志性工程之一,该工程由南北线和西线组成,整体呈“Y”形布局,通过在地下55米深处挖掘一条“高速水路”,开辟出一条从城西直达钱塘江的全新排水路径,将杭州城西区域防洪排涝标准由20年一遇提高至50年一遇,进一步减轻太湖流域防洪压力,为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筑起一道坚实的防洪屏障。

杭州6.jpg

城西南排工程

治 • 知者乐水

当数字浪潮涌动之江大地,新一代的水务人选择主动拥抱转型浪潮。

市水务集团的数字化转型之路,以两份智慧水务规划为蓝图,在“四提一创”(经营发展提能、管理质效提升、服务保障提标、工程建设提速、创新体系创优)战略引领下稳步推进。

在业务运营领域,“一水两厂三站”智慧化体系通过优化工艺控制,让水处理更高效、更节能、更安全;四大综管系统构建起管网全生命周期数字化闭环,主城区供水管网漏损率降至行业领先水平;智能管理平台的应用使设备运行更加平稳高效,工单响应速度大幅提升。

面向用户的服务,也插上了数字化翅膀。智能客服系统实现热线一次解决率99%的优异表现;线上业务办理全面覆盖,让民生服务更便捷;创新数据惠民场景,依托智能水表搭建“爱心园”独居老人用水异常预警系统,强化企业社会责任担当。

管理决策层面,数字驾驶舱实现生产调度全局优化,24项关键指标动态可视,智能决策更科学;应急指挥系统建立“13530”(1分钟接报、3分钟出车、5分钟联系用户、30分钟到场)快速响应机制。

从取水口到水龙头,从排水管到污水处理厂,杭州水务构建了由物联网平台、数据中台和AI算法模型组成的坚实数字基座,全面支撑智慧水务体系高效运转。283项专利软著和30项省级以上荣誉,见证了这段数字化征程的丰硕成果。

结语

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

回望杭州水务的发展历程,从原水保障到智慧服务,从管网改造到污水处理,每一步都凝聚着水务人的专业与坚守。如今的杭州,优质供水润泽万家,智慧系统高效运转,水环境持续改善——这不仅是水务现代化建设的成果,更是对“让每一滴水更有价值”理念的践行。

面向未来,市水务集团将继续以水为笔,在这座“人间天堂”的画卷上,书写更精彩的治水新篇。

(来源:杭州水务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