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杨树浦水厂:感受生命之源的百年流淌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水务要闻

杨树浦水厂位于上海市杨树浦路830号,毗邻东方渔人码头,占地面积12.9万平方米。建成于1883年的杨树浦水厂,是中国第一座现代化水厂,也是远东地区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的水厂之一。它不仅是中国近代城市供水的起点,更是上海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推动者。清澈的自来水从这里流向城市的各个角落,改变了居民的用水方式,也见证了上海百余年的历史变迁。

源起与发展:从租界起步到全市供水

杨树浦水厂的前身可以追溯到1875年,由英商立德洋行在其南部地区建成的小型自来水厂。然而,由于经营不善,水厂在1881年被英商上海自来水股份有限公司收购,并于1883年正式供水。这标志着中国第一座现代化水厂的诞生。

杨树浦1.png

▲1883年6月29日,李鸿章总督亲自参加了英商上海自来水公司的进水首次运行仪式

杨树浦2.png

▲水厂建厂初期全貌

杨树浦3.png

▲具有欧洲城堡风格的水厂大门

杨树浦4.png

▲水厂大礼堂旧照

杨树浦5.png

▲当时先进的设备和英国工程师

此后,杨树浦水厂经历了数次改扩建:到1930年,占地面积扩大至25.7万平方米,制水工艺不断升级,逐渐成为当时远东第一大水厂。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加大对水厂的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多次设备扩建和工艺改造,显著提升了供水能力。尤其是在2008年,水厂完成了36万吨深度处理改造工程,成为上海自来水深度处理技术的先驱。

杨树浦6.png

▲80年代-沉淀池施工

杨树浦7.png

▲80年代-上游引水(临江原水)施工

杨树浦8.png

▲杨树浦水厂深度处理改造工程

工业遗产的保护与修缮

作为上海城市供水的重要起点,杨树浦水厂的运行从未中断,并以其突出的历史和文化价值获得了多重保护身份:1989年被公布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历经百年,尽管水厂进行了多次设备升级,其建筑群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却始终得以保持,成为近代工业建筑保护与利用的典范。

杨树浦9.jpg

2020年,水厂启动了新一轮深度处理改造工程。在实施过程中,充分尊重水厂的历史风貌和空间肌理,确保文物本体的安全性和完整性。施工秉持“一树一保”的原则,为每一棵古树制定保护方案。同时,富有历史价值的废旧设备被迁移至厂区公共空间,通过精细的清洁维护、妥善保存,向市民展现百年工业文明的厚重历史。

公共空间与科普教育

作为中国供水事业的见证,杨树浦水厂在保护的同时,也积极探索开放与转型。2017年,为响应“还江于民”的理念,水厂防汛墙外建成了一条滨江景观步行栈桥,打通了滨江岸线最大断点。这一举措不仅实现了杨浦滨江南段公共空间的全线贯通,也为市民提供了一个可以同时欣赏江景与工业遗产的场所。

杨树浦10.jpg

与此同时,杨树浦水厂积极发挥其科普教育功能。2003年,部分厂区建筑被改建为上海自来水展示馆;2006年,在此基础上建成了上海自来水科技馆,面向社会开放。

杨树浦11.png

杨树浦12.jpg

2024年,科技馆迎来全面升级,以“水之源”“水之境”“水之梦”为主题篇章,系统呈现上海供水事业的发展历程与未来展望,为市民特别是青少年提供了一座了解上海市政历史的独特场所。

杨树浦13.jpg

转型发展:工业遗产融入现代生活

随着时代的发展,杨树浦水厂成功转型,将自身从单一工业场所打造为生产、文化展示与休闲娱乐相结合的城市新地标。一方面,水厂充分利用闲置空间,将厂房改造成艺术展厅、小型剧场等多功能文化空间,定期举办先锋艺术展、实验戏剧演出等活动,丰富市民的文化生活。

杨树浦14.png

另一方面,通过数字化手段延伸影响力:开发线上导览平台,使人们足不出户即可感受水厂的历史与文化;利用AR技术提供沉浸式体验,让参观者仿佛穿越时空,见证百年水厂的风貌变迁。

杨树浦15.jpg

▲杨树浦水厂厂区内水池

这种转型发展不仅赋予杨树浦水厂新的生命力,也为现代城市工业遗产的保护和利用提供了创新的示范。

结语:历史与未来的交融

杨树浦水厂不仅是一座工业遗产,更是一座承载着百年城市记忆的文化地标。从清末至今,它始终在城市供水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

杨树浦16.jpg

▲音乐灯光喷泉秀在杨树浦水厂点亮夜色

如今,随着滨江栈桥的开放和自来水科技馆的升级,杨树浦水厂进一步强化了其公共服务和文化传播功能。市民在这里漫步观景、感悟历史,在百年工业文明与现代都市生活的交汇中,重新认识城市发展的脉络。

杨树浦17.png

杨树浦水厂的故事,是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一部分,也是工业遗产保护与活化的生动案例。它不仅让历史得以延续,也通过与现代生活的融合,展现了工业遗产焕发新生的无限可能。

杨树浦18.png

(来源:杨浦滨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