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从源头到龙头——永安水务实践解码城乡供水高质量发展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水务要闻

基本概况

仙居地处浙江东南,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受山区地形地貌及气候因素影响,县域供水呈现复杂性、分散性、多样性特点。浙江永安水务集团紧盯民生“小切口”,矢志不渝探索城乡供水融合发展管理实践,依托现有规模水厂将供水管网向农村延伸,精心打造城乡一体化、县域一盘棋发展蓝图,一批批引水工程、制水设施和供水服务网络相继建设。截止目前,永安水务集团建设供水管网2300多公里,供水服务面积130多平方公里,城乡供水普及率覆盖至15个乡镇(街道)442个村,惠及人口约34万,城乡统一供水覆盖率95%。

永安1.jpg

郑桥水库

做法成效

(一)以“精细管理”为基石,提升城乡供水效能。一是“原水”合理化管理。对盂溪、西岙等水库原水供应实施科学调度,各流域电站贯彻落实电调服从水调原则,水质部门协同配合汛期、枯水期异常环境水质检测。全年供水量3598万立方米,城市供水水质综合合格率均保持在99%以上。二是“管水”精细化建设。打造“人工+数字化”管网漏损管控模式,引进专业检漏队伍实施分区域、全覆盖专项供水管网检漏行动,结合智慧水务GIS信息平台建设,深入排查偷盗水行为和用水区域漏损情况。全年完成供水抢修4649件,管网查漏1830件;产销差率13.15%,较去年同期下降7.4%。三是“用水”高品质服务。加快补齐城乡供水基础设施短板,聚焦项目带动、管网延伸、水站管理,群众用水幸福感、获得感显著提升。盂溪水库完成竣工验收;西部供水项目引水隧洞顺利贯通;冲洗供水管网2400余公里;全年巩固提升水站20座20村,管理水站129只,覆盖72个行政村45000余人口。

(二)以“数智赋能”为依托,激发基层服务动能。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搭建涵盖自来水生产、管网设施安全、用户立户安装、用水延伸服务为一体的数智管理体系,实现公众号、服务热线、营收平台等渠道数据共享和协同联动,实现供水服务“零距离”、供水管理“全覆盖”、用水诉求“全响应”,全面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项目标准化建设,智慧水务“末梢神经”更精准敏锐。智慧水务及农村饮用水提升新建工程完成投资2270万元,完成供水管道安装10040米、1万余组智能水表改造升级、二供小区泵房改造39个,推进集抄、表务、项目管理等子系统的更新和应用,完成一级、二级分区监控、分区预警;推出增值税“数电发票”,累计开具发票25520余张,涉及金额3852.14万元。

(三)以“多维服务”为牵引,优化产业营商环境。扎实推进营商环境优化提升“一号改革工程”,以增值服务、理念变革、数字赋能为依托,全力构建便民利企服务新生态,从被动服务到主动上门,从“单一化”到“多元化”转变,满足用户差异化需求。永安水务连续三年获得台州市营商环境“无感监测”指标考核首位、列入省26个欠发达县市区的第一方阵;14项涉水业务覆盖城区、横溪、白塔、下各4个便民网点,实现群众“就近办、方便办”,用水报装、涉水问题均实现“免线下申请”“凭信用办理”“水电气一网通办”功能,全年线上+线下业务受理139笔;打造“仙水管家”服务品牌,开展“进企业、摸需求、解难题、送政策”专项活动,6支“一对一”服务队伍,为全县50家企业提供政策咨询、容缺受理、帮办代办等服务200余件。

永安2.jpg

中心水厂

经验启示

(一)管网优化布局让城乡供水“毛细血管”更加畅通。从水源到水厂,从管网到水龙头,从常规水厂到高品质水厂,处处彰显着永安水务做优“一滴水”服务宗旨带来的民生“红利”。以“中心水厂为主、大爿地水厂为辅、西部水厂在建”的“4库3厂”东西部供水新模式,推进城乡供水管网向偏远乡村延伸,补齐农村供水短板,夯实”水保障”。

(二)深化改革创新让民生服务“优水入户”更加暖心。作为一个常住人口40多万的山区县,永安水务面临诸多挑战。近年来,围绕城乡供水“同网、同质、同服务”目标,持续补短板、强弱项,抓实水源地、供水管网、终端水质、智慧升级等四个重点,强力推进供水设施改造提升,建立完善从“源头”到“龙头”的保障管理体系,不断提高供水服务质量。

(三)智慧项目建设让企业管理“数智治水”更加高效。建设智慧水务系统工程,内容包括更新供水管网GIS一张图、建立现代化数据机房、完成发电原水数字化改造及农村饮用水站点数字化改造等。累计完成项目管网探测672公里,水表定位56138只,完成地标安装4407只。

(陈萍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