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长期深耕制水一线,历经维修、电工等多个岗位的实践磨砺,积累了丰富的实战经验。自2019年起,他自学自动化技术,研发出《地表水厂设备运行与能耗监控系统》、《水源井井群控制系统》和《定频水源井控制单元软件》3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成果,形成2项独有的关键技术,节约资金200余万元,让公司彻底走出了生产设备自控系统维修受人掣肘的尴尬困境。他就是河北廊坊清泉供水公司高凡青年工作室负责人——高凡。
步入12月的河北廊坊清泉供水制水公司,厂区内薄雾朦胧、人影稀疏,自动化设施悄然运转。走进高凡青年工作室,科技感与创新气息扑面而来,每一处都闪烁着思维与创意的光芒。
(上图左一为高凡)
敢为人先,维修转岗勇攀自动化高峰
“只要公司需要,就等不得。”高凡的这句口头禅,不仅尽显他的责任担当,更映照了他日常工作的真实写照。
“传统的维修技术和时效难以满足公司智慧水厂和数字化转型的需求,我在维修岗干了几年,水厂使用的生产设备、计量设备多为进口,一旦发生问题需要等售后安排技术员过来或者返厂维修,不仅费用高昂、维修周期还长……”谈及转向自动化岗位的初心,高凡眼神中透露着坚定与自信,“核心技术、关键技术无法外求,而且要不来、买不来,得靠我们自己干出来。”
于是,他凭借着“省人、省事”的执着追求,自学计算机编程、电气自动化、计算机网络等专业知识,夜以继日地投入到研发工作中。启动《廊坊制水公司机器人巡检系统》项目时,从水泵理论研究到代码转译,从绘制电路板图到芯片烧录,从学习3D打印技术到异形零部件的制作,每一个环节皆为全新挑战。涉及不会的知识,高凡就立马学,不错过任何一个细节的研究。实施项目过程中,为了精准做到设备运行信息指标与实际运营状态的监控,高凡在无数个灯火通明的夜晚,与书本为伴、与代码对话,分析上千种可能发生的运行状况,一点点攻克技术难题,一步步向着打造智慧水厂的目标不懈努力。
勇毅笃行,啃下技术封锁“硬骨头”
在讲述项目遇到的卡点和难点时,高凡回忆说,“项目实施过程中遇到过技术封锁的高墙,还经历了一次实施方案的重大变更,但是我始终坚信,一条路走不通、必有他途。”
数据采集阶段,进出厂水流量计因使用协议限制,无法获得更充足的统计数据。高凡与售后及当地经销商等多方沟通,得到的建议都是购买其他额外装置。参与项目的其他人员一筹莫展,高凡率先打破僵局,大胆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向德国售后进行咨询。
此后,高凡开启了一场跨越时差的艰难对话。他借助翻译软件,在无数个日夜与德国售后反复交流、协商,最终成功获取流量计协议。凭借精湛技术,顺利化解难题,相较购置新设备的方案,为公司节省资金超 10?万元。
技术创新从来都是九死一生,掌握关键技术绝非朝夕之事。刚解决技术壁垒的难题,系统与平台对接的一个个新挑战接踵而至。高凡毫无惧色,一头扎进工作室,开启夜以继日的技术攻坚之战。他以工作室为家,全身心沉浸于代码与技术方案的世界。“为了早日验证方案可行性,他常常一坐就是一整天,废寝忘食成了家常便饭。”同事刘艳杰心疼地说,“我们给他买了闹钟,提醒他按时吃饭,可他一天仍经常只吃一顿。”那些日子里,他在椅子上和衣而眠,醒来便即刻投入工作,未曾有丝毫懈怠。
历经整整一个月的苦战,高凡成功实现机器人本体监控系统与 SCADA 系统的相互控制与数据共享,达成完美对接,为项目的后续推进铺就了坚实道路。
研以致用,凭智能硕果赋能企业发展
“以前没有机器人巡检系统时,检查送水泵房水泵状况全靠人工现场查看,现在可大不一样,只需瞅一眼电脑屏幕,没有异常警报,就能立刻确定一切正常。”刘艳杰难掩兴奋地说道。
“研发这个机器人巡检系统的初衷,就是要通过数字化手段量化设备运行这项工作,用多维度的数据呈现这项工作的现状。”高凡说,“我们还特意针对送水泵房温湿度、噪音等复杂的综合环境因素,通过对200余个采集点的数据源进行智能化分析,结合机器人的预置点信息,实现了全天候异常预警功能的视频反馈,同时将实时运行数据进行存储。”
目前,机器人巡检系统除设备运行信息外,还对影响设备运行的环境因素进行实时监测,为数字化建模储备关键基础数据,其数据参数覆盖达到90%以上,并完成基于边缘计算分析的智能化巡检。无数实践证明,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化缘”是化不来的,要靠自己拼搏。掌握了关键核心技术,才能不畏“卡脖子”的困境,昂首阔步,稳健前行。
(廊坊清泉供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