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销售困难导致产业发展难上规模,是偏远的山区群众普遍面临的难题。今年,重庆水务环境集团在桥头镇长沙村推出了联农带农消费帮扶新模式,有效解决了这一难题,为当地的产业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11月25日,村干部来到长沙村村民朱元林家中,收购他家的农副产品。以前朱元林去桥头场镇卖东西,既要不少车费,一场也卖不了多少东西。现在村干部上门收购,价格和场镇市场上一样,朱元林非常满意。
长沙村村民马华兹家的种养项目不少,每年销售农副产品消耗了他不少时间和精力。今年村里的消费帮扶政策让他受益匪浅。马华兹说:“今年我们家的农副产品,比如大米、花生、豆子以及鸡、鸭等,都是村里统一上门收购,这解决了我们销售难的问题,明年我打算继续扩大规模。”
据了解,联农带农消费帮扶是重庆水务环境集团今年为更好地帮扶所联系的长沙村,因地制宜推出的新举措。桥头镇长沙村第一书记胡瑞说:“长沙村离场镇较远,留在家里的群众大多数是老年人,把农特产品拿到场镇去卖,路途遥远,成本极高,所以我们就在想,如何通过帮扶集团的力量,帮助农户解决销售难的问题。”
近年来,重庆水务环境集团除帮扶捐赠资金项目外,每年消费帮扶100万元定向采购长沙村的农特产品。今年推出的联农带农消费帮扶的模式更能精准解决村民销售难问题,村干部与驻村工作队走家串户收购村民的农特产品,并统一打包发货,让大山里的土货能够直接端上重庆市民的餐桌,用地道的原生态产品让消费者满意,让村民的“山货”不愁卖。
胡瑞表示,我们今年探索实施的联农带农助农增收模式,得到了越来越多群众的认可。下一步,将进一步完善这种模式,充分解决农户销售难的问题,帮助他们树立产业发展信心,扩大种养殖规模,实现持续稳定增收,同时,让长沙村产业与市场充分接轨,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产业结构,助推村集体经济良性发展,全面助力乡村振兴。
(来源:五彩石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