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城市供水管网运行安全监测技术应用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科研天地

城市供水管网运行安全隐患

水压不足可能由多种因素引起,如供水能力不足、管网末梢水压下降、管径过细等。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包括增加供水压力、扩大管径、优化管网设计以及增设二次供水加压设备。

二次污染,供水管网常年潮湿,管道腐蚀、结垢、沉积物附着可能导致水质下降。二次供水设施设计、施工、管理不当,以及供水管网系统维护不当也可能导致二次污染。防治措施包括加强供水水质管理,提高水质稳定性,合理选择供水管材,提高二次供水设施质量,加强设施管理。

渗漏问题严重,管网漏损市产销差大的主要因素之一,可能由于设计不当、施工缺陷、管网老化等因素导致。解决渗漏问题的方法包括建立管网模型预测漏损点、采用分区计量管理

管网设计缺陷,设计时管材选择不当、水力计算与实际运行不匹配、管网布局不合理等都可能导致供水问题。优化设计包括做好勘察工作、优化管网水力计算、合理选择二次加压方式、选择合适的管材。

供水管网安全运行监测系统建设

供水管网地理信息系统,是监测系统的基础,能够储存和管理供水管网及属性数据,包括地形地貌、地下管线、阀门、消火栓、检测设备和泵站等图形、坐标及属性数据。GIS系统对于管网的可视化管理至关重要,有助于提高管网数据的管理和查询效率。

供水管网监控系统通常由远程终端单元(RTU)、主终端单元(MTU)、供水系统现场数据采集传感器、可编程控制器等构成。实时监测管网的压力、流量、水质等关键参数,并支持数据的实时传输和处理。监控系统是实现供水管网运行状态实时监控的关键。

城市供水管网运行安全监测技术应用1.png

管网压力管理系统通过建立稳态和瞬态水力模型,可以对供水管网中的管段流量、节点压力及水池水位等水力参数进行状态模拟和分析。这包括了压力分区、压力调控、以及智能控制系统的建立,旨在优化供水路径和管网的整体压力分布,有效降低供水管网的水量漏失及确保城镇供水安全。

供水管网安全运行监测系统的建设,特别是针对风险评估、预警系统和应急响应机制,是确保供水安全的关键环节。

1.风险评估

供水管网的风险评估通常包括基础风险评估、详细风险评估和专项风险评估。这个过程涉及到对管道物理属性、管网周边环境和管网运维状态的评估,以及对风险事件发生后可能的具体损失的评估。风险评估的结果通常用于确定管网更新改造的优先级和制定风险防控措施。

城市供水管网运行安全监测技术应用2.png

2.预警系统

预警系统是基于风险评估结果,通过监测和实时数据分析来预测潜在的供水问题。这包括对水质、压力、流量等关键参数的监测,以及对数据的实时分析,确保在问题发生前能够发出预警。预警系统的设计应包括确定预警指标、监测方法、预警等级和响应措施。

3.应急响应机制

应急响应机制是指在供水突发事件发生时,能够迅速采取的一系列措施。这需要制定详尽的应急预案,包括应急组织结构、职责分配、应急物资准备、应急通讯保障和应急供水措施。应急响应机制的有效性通常依赖于定期的应急演练和评估,以及对预案的持续更新和改进。

供水管网运行安全优化措施

1.主动防御策略

定期进行供水管网的安全风险评估,识别潜在的安全隐患。

建立供水管网的实时监测系统,实现早期预警和快速响应。

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如SCADA系统,实现供水过程的自动化控制。

2.加强阀门管理

定期对阀门进行维护和检查,确保其正常运行。

采用智能阀门,实现远程控制和状态监控。

建立阀门的数据库,记录其位置、类型、尺寸和维护历史。

3.改造危旧管道

对老旧、破损的管道进行定期检查,并及时进行维修或更换。

采用耐腐蚀、耐久性更强的新材料进行管道改造。

在改造过程中,采用先进的施工技术,减少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4.检测暗漏管网

使用先进的漏水检测技术,例如:相关分析法、噪声法、探地雷达法等,以确定暗漏位置。

建立定期的漏水检测制度,及时发现并修复暗漏。

利用GIS技术,对漏水数据进行管理分析,优化捡漏路线。

5.优化系统架构

对供水管网进行重新规划和设计,提高系统的可靠性和灵活性。

实施环网供水,增加供水路径的多样性,提高供水的稳定性。

采用模块化设计,便于系统的扩展和维护。

(来源:智慧水务与传感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