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媒体人士走进北京槐房再生水厂,探寻中国环保科技密码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水务要闻

10月29日,外交部新闻司携手中信集团,邀请来自哈萨克斯坦、巴基斯坦、马来西亚、斯里兰卡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22名媒体人士,组成外媒团走进北京排水集团槐房再生水厂(以下简称槐房再生水厂),共同探索中企生态文明建设实践成果,畅叙“呵护绿色地球、建设美丽世界”的中国方案。

一带一路1.png

参观地下膜池

外媒团记者首先来到槐房再生水厂地下生产车间膜池,在这里,集团再生水生产采用的膜技术工艺备受外媒团关注。膜技术全年可将2亿立方米污水转化为可利用的再生水。吉尔吉斯斯坦NEWS.KG通讯社记者Temirova 对神奇“膜”法频频发出赞叹,“我还是第一次见到如此高效的净水方法!”他表示,吉尔吉斯斯坦河流、湖泊众多,非常需要这样先进的水处理技术和装备。

一带一路2.png

参观“一亩泉”湿地

随后,在水厂出水口“一亩泉”,外媒团记者实地体验由水厂排放的生态补给水所形成的湿地景观。湿地绿树环绕、水清草碧,既闻不到一丝异味,也听不到噪音,鱼虾、鸳鸯在水中欢快地游动,这经过膜工艺处理的清澈流水,出水水质可达到中国地表水环境IV类水标准。

“这里充满了大自然的气息,我非常喜欢。很难想象经过处理后的污水竟然能变成环境优美、植物繁茂的湿地。”塔吉克斯坦阿维斯塔通讯社记者Abduqahorov兴致勃勃地从出水口取水样进行检测,看到检测结果,他兴奋地表示。

一带一路3.png

外媒团记者在湿地栈道合影

金秋时节,湿地栈道两侧的山楂树挂满果实,观光木桥沿河蜿蜒,不远处时有水鸟起落。大家竞相合影留念,并用镜头记录下眼前一幅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景。每到一处,都为中国企业在推进水环境治理中的成果和亮点由衷点赞。

哈萨克斯坦纳扎尔传媒网主任编辑Gaziza 谈到:“一亩泉”湿地公园水质清澈、生物多样,这样的污水厂实在让人惊叹。

一带一路4.png

外媒团记者体验中国茶文化、了解膜工艺技术

回到槐房再生水厂综合楼,伴随着阵阵古乐、袅袅茶香, 外媒团记者交流体验了中国茶文化。活动以茶为媒,让外媒团在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进一步了解膜在水净化方面的独特技术优势。

一带一路5.png

一带一路6.png

一带一路7.png

座谈交流,外媒团记者争相提问

中国外交部新闻司参赞刘禹同,中国生态环境部宣教中心减污降碳研究与传播部负责人刘梦羽,中信环境副总经理陈克玲,北京排水集团总经理助理张志渊等出席活动。

一带一路8.png

一带一路9.png

(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