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两岸红灯射碧波,一支兰桨荡银河。”缓缓展开秦淮这阕诗,能够细细品出金陵这座城的千年韵味。琴声竹韵,帆影波光,南京人民与水相依相偎,书写着城市的历史与未来,深藏地下的污水排放与治理也伴随着城市的变化几经变迁。以智慧为墨建设升级城市“人工肾”,以奋斗为笔畅通优化城市“毛细血管”,在95年的南水画卷中,南水人始终携手前行,守护碧水清波,润泽金陵大地。
追溯——“舍我其谁挑重担”的担当
追溯历史,南水人以“舍我其谁挑重担”的担当,挺起脊梁、冲锋在前,揭开了南京污水排放与治理的序幕。
明代时期,南京便有了较为完备的排水系统。秦淮河两岸的街巷建有用于排水的砖砌方盖沟,即著名的“东西官沟”(门东官沟、门西官沟)。在当时,如果排水沟遭遇堵塞,官府即会安排民工前往清疏,以保证沟渠的排水功能。自上世纪50年代起,南京排水系统与污水治理建设便进入一个新时期,疏浚河道,培修堤防,兴建泵站,埋设下水道,兴建污水处理厂,使南京的排水建设与污水治理发展显露曙光。改革开放后,南京污水处理受重视程度更是日益提高。1976年,南京市区排水和污水整治工程被批准列入国家计划,1978年成立南京市排水和污水治理工程指挥部,从此开启了南京城市排水的专业化管理之路。
而早在1936年,南京第一座污水处理厂——南京江苏路污水处理厂便已建成,在这之前的城市污水主要经排水管渠或自然流径就近排入江、河、湖、塘,从而通过水的流动来进行自然净化。江苏路污水处理厂建成后,便通过采用当时先进的二级生化污水处理工艺(活性污泥法),处理山西路以西、西康路以南新住宅区的生活污水,开创了南京污水生化处理的先河。
1996年,江心洲污水处理厂建成,其位于南京市建邺区江心洲生态科技岛,占地面积约760亩,目前总规模为67万立方米/日,是江苏省规模最大的污水处理厂。主要服务南京市主城区东、中部和河西地区,东至龙蟠中路,南至河西南部,西至长江,北至三叉河北京西路一线等区域的用户,确保居民生活污水得到妥善处置。
此后,城东、铁北等污水处理厂陆续建成,如同城市的肾脏,过滤掉城市血脉中的有害物质,使城市的机体健康强壮。
腾飞——“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
腾飞奋进,南水人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苦练内功,勇毅前行,深耕污水综合治理与排水设施运行,实力守护碧水清波。
污水处理提质效
随着南京不断加快的城市化进程,生活污水量不断增加,对污水处理能力的要求也日益提高。南水人一手抓处理能力扩容,一手抓排放水质提标,从有到优牢牢把好污水处理关,为实现城市水环境提升贡献积极力量。
一手抓处理能力扩容。近年来,八卦洲、桥北、铁北、城南等污水处理厂先后实施了新、改、扩建工程。2021年,八卦洲污水处理厂作为新建项目,日设计处理规模1万立方米,填补了多年来八卦洲岛上生活污水分散式治理、无污水集中处理设施的空白。服务于雨花经济开发区、岱山片区和板桥片区的城南污水处理厂扩建后,日处理能力从5万立方米提升到20万立方米,可接纳来自河西南片区的生活污水,成功实现了片区污水“全覆盖、全收集、全处理”。
目前,各污水处理厂日处理能力达到202万立方米/日,约占全市区级以上污水处理能力的三分之二,服务区域覆盖江南六区及江北部分区域,日均处理污水量达182.63万立方米/日。
一手抓排放水质提标。历经数百年变迁,城市污水处理技术从最初的一级处理发展到现在的三级处理,从简单的消毒沉淀到有机物去除、脱氮除磷再到深度处理回用,无不凝聚了南水人的心血与汗水,在不断学习应用先进技术中走出一条绿色发展之路。
十多年以前,水务集团大部分污水处理厂出水执行《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一级B标准。经过提标改造,目前集团各污水处理厂出水水质均优于一级A标准,达到类地表Ⅳ类水标准。各污水处理厂平均出水化学需氧量浓度相比十多年前降低44%,平均出水氨氮浓度相比降低88%,平均出水总磷浓度相比降低89%。出水水质的全面提升,进一步降低了排放的污染物浓度,污染减排效果显著,对水环境治理和水污染防治起到重要作用,同时有效保障了南京市河道考核断面的整治成效,为城市生态环境明显改善贡献了积极力量。
排水运维求实效
深埋在地下的污水管网,就像是城市的“静脉血管”,永不停歇地将生活污水运送到污水处理厂。南水人作为城市血脉的“主治医生”,默默地保障着污水管网的畅通无阻,让群众的美好生活不添“堵”。
织密污水管网。2011年,集团管养的污水管网约为440公里,覆盖主城区江心洲、城北、城东、仙林四大片区。此后,南水人进一步在全方位筑起城市排水安全防线上下功夫。目前承担着南京市主城区1700公里污水管网和56座排水泵站的运营养护、设施巡查、检修检测、抢修抢险、主城区部分防汛排涝等工作,服务区域也增加了主城区铁北、城南两大片区以及江北新区桥北片区。
强化精细养护。减少污水管道淤积,是污水管网发挥功效的关键所在。为了确保排水设施运行安全稳定,南水人日常要对各污水管线和检查井进行巡查和清疏,一年的巡检总数累计可达到16万公里,相当于绕地球4圈,管线清疏总量超过2500公里,清捞检查井超过19万次。
2023年,南水人致力用最经济的费用兜牢老百姓的“脚下安全”。污水井内部的铰链是井体中最易损坏的构件,一座“五防井”的整体更换费用逼近4000元,对2136套病害井盖进行大规模维修所需的时间、经济成本较高。为了寻求最优解,南水人跟生产商家多次研讨设计、现场试验,最终根据最佳设计生产出新的铰链。小小的创新改造,不仅大大提高了维修效率,也节省了近九成维修费用。
提高收集效能。为了更好完成养护工作,南水人借助管道“神器”大显身手,硬臂污泥抓斗车、联合疏通车、管道疏通车、爬行机器人等“神器”的加入,使得污水管网运维管理效率不断提高。
收集到的生活污水越多,进入污水处理厂的污水浓度就越高,处理效能也就越好。围绕提升污水收集效能,南水人从河水、地下水、雨水、自来水“四水”着力,加强污水管网“挤外水”专项行动推进力度,进一步提升污水集中收集率。2023年,针对江心洲、城东污水系统进水浓度波动、偏低等问题,南水人开展了专项行动,发现并维修珍珠河截流沟检查井渗漏、育仁南路雨污混接倒灌点、月牙湖沿河管渗漏,削减外水约1万立方米。
领航——“直挂云帆济沧海”的魄力
领航未来,南水人以“直挂云帆济沧海”的魄力走在前,干在先,始终坚持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发展战略,推动水务上下游产业链、价值链、创新链深度融合,以绿色低碳产业发展助力城市生态环境治理。
再生能源构建减碳格局。河水悠悠,波光潋滟,沿河两岸,绿意盎然,大自然用最浓郁的颜料绘就了一幅生动的画卷。大家可能无法想象如此“碧水荡漾,清流直下”的幸福河在蜕变之前曾是让人避之不及的黑臭河。近年来,南水人顺应人民群众对优美宜居水环境的期待,按照水污染治理、水环境提升、水生态修复的技术路线,对多条黑臭河道持续开展河道综合治理。
栖霞区的北十里长沟东支、流经雨花台区板桥街道的工农河、江北新区的秃尾巴河、吨粮河等多条河道再现绿水清波的背后,都离不开再生水这一功臣。再生水凭借其水量稳定、水质可控、就近可用的优势,早已成为水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一招。聚焦“再生水+能源”,联结下游再生水需求市场,集团所属的7座污水处理厂具备再生水供应能力,目前总供应规模达59.5万立方米/日,同比规模增加38.4%。
光伏发电点亮绿色发展。聚焦“双碳目标”,南水人充分利用污水处理厂独特的空间优势,不断开发、建设光伏发电项目,积极探索“光伏+”等新能源相关业务领域。目前,正持续推进金陵环境公司江心洲污水处理厂、桥北污水处理厂分布式光伏建设项目。该项目拟通过分布发电、自发自用、余电上网的形式,选取屋面、水池、绿地三个场景搭建光伏系统,建成“光伏+水务”示范样板工程,预计年累计发电量将达到19047兆瓦时。两座污水处理厂分布式光伏建设项目现已通过省发改委、省住建厅审核,进入国家级绿色低碳标杆厂评审阶段,正向全国水务行业绿色低碳发展书写“南京经验”。
无害处置加速循环经济。南水人不仅发力探索尾水的广泛应用,也不断瞄准污泥处置领域持续突破。今年6月15日,南京首座污泥独立干化焚烧处置项目试运行成功,预计10月正式运行。该项目设计规模为日处理400吨含水率达80%的污泥,同时增加了独立干化焚烧方式,使用垃圾焚烧发电厂蒸汽作为辅助热源,全年可减少碳排放约7000吨,有效避免了简单处置造成的生态环境风险。同时,积极发挥通沟污泥处置项目无害化、资源化处置优势,将雨污水管网通沟污泥转化为超细砂用于电缆铺砂和污水管道回填,截至今年8月已处理沟污泥2041吨,为助力南京打造“无废城市”做出了积极贡献。
【结语】从“污”到“净”,循环往复的背后是南水人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的责任与担当。未来,南水人将继续身先示范,坚持实干笃行、创新驱动,对标污水处理绿色低碳标杆要求,着力延伸水环境上下游产业链,深入打好碧水保卫战,绘就“绿水青山带笑颜”的生态画卷。
(南京水务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