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射阳县水利局 郭开国
“亲眼所见,亲身经历,这些年在各级政府不懈加大水利工程建设与配套投入下,东边咆哮的恶浪被坚固的海堤阻挡,西边倾泻穿境的涝水被配套的工程设施驯服,射阳县已然成为一个水利安澜、宜居宜业的好地方……”国庆期间,在江苏省射阳县企业界负责人联欢会上,一位“老射阳”感慨不已夸赞起水利工作来。
事实上,也正如这位“老射阳”所说。历史上,由于射阳县坐落在地势低洼的黄海之滨,加之苏北里下河地区腹部四大泄洪港道就有三条横穿县境,使得这里曾是一个屡遭海潮和洪涝侵袭的区域。新中国成立后,射阳县干群万众一心,因地制宜,科学规划,筑堤开河,建闸造站,兴修水利,终于改变了之前水患不断、遍地盐碱的状况。党的十八大以来,射阳人特别是水利人更是把推进水利高质量发展作为保障和夯实县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来抓,射阳县先后获得“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全国县域营商环境百强县”“全国综合竞争力百强县”等殊荣。
防御体系“短板”补强
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射阳县必须要把构筑水旱灾害防御体系,摆在水利工程建设管理的首位。
射阳作为江苏省拥有最长103公里海岸线的县份,建堤造闸挡潮防灌关系重大。早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县委县政府就举全县之力,发动群众不畏艰险、锹挖肩挑,在沿海一线修筑堆堤、建造闸站,有效缓解和阻隔了海水侵灌问题。1998年以来,射阳县更是针对之前工程标准低、抗灾能力弱等安全隐患,又先后组织实施了三轮海堤达标建设工程,有计划地进行穿堤涵闸除险加固、土质坡面硬化防护,以及侵蚀性堤段保滩加固等工程项目。“十三五”以来,射阳县已投入2.82亿元,对沿海东北部夸套河口两侧、双洋闸口以北侵蚀较为严重的堤段进行加固修整,完成海堤岸坡防护4.95公里、保滩加固11.76公里、硬化堤顶防汛道路21.4公里。今年又投入1.7亿元,正在实施双洋闸南侧主海堤应急防护及射阳盐场处海堤巩固完善工程,进一步提升沿海地区防台挡潮能力。
以扩大外排能力、畅通内部河道、提升区域防洪排涝为目标,重点实施了利民河、运棉河、新民河、八丈河等中小河流治理项目。完成了射阳河闸下裁湾、新洋港沿线封闭、里下河平原洼地治理等项目。开展了洋马镇东移、长荡镇长东、兴桥镇安南等雨涝靠自排的“次高地”治理项目,提高了垦区排涝入海能力,畅通了里下河区域洪水外排通道,对“次高地”地区进行圩区化治理。经过多年建设,境内共建起灌溉泵站1233座、排涝泵站873座、圩口封闭涵闸733座,射阳县骨干河道防洪能力基本达到20年一遇、区域排涝达到10年一遇标准。
县城是全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人口越聚越多、产业发展迅猛,一旦因涝受灾,损失无疑十分巨大。2005年开始,射阳县就着手提升县城防洪能力,前后开展了两轮规划建设,外筑圩拦挡“客水”、内疏浚河道“排涝”,加之闸站工程配套,使原先依赖农业圩区解决县城区排涝模式得到彻底改变,现94.53平方公里县城规划区防洪排涝体系基本形成。建成防洪圩堤48.7公里,新建排涝泵站25座,总流量达123.6立方米/秒,排涝模数达1.3立方米/秒·公里,排涝标准接近10~20年一遇,防洪标准达20~50年一遇,之前汛期逢雨必涝的县城现状再也不易出现。
现代化水利需要现代化的装备作支撑。近年来,射阳县围绕“防汛一张图”建设目标,不断加大防汛减灾信息化建设投入,建成全县农村基层防汛预报预警体系,其中包含防汛决策指挥平台、水雨情自动监测、防汛视频监控及防汛视频会商等子系统,共建成水情监测站点37处、雨情监测站点22处、视频监控站点11处、视频会商系统26套,从而在全县境内构筑起防汛抗灾应急“一张网”。
灌排设施“提标”增效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射阳是农业大县,农村经济特别是农户经济收入高低,很大一部分取决于农业收成如何。“十三五”以来,射阳县坚持夯实水利基础补短板,不断发挥和提高农村水利基础设施效益。
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力度加大。在持续投资3.36亿元,对全国十大灌区之一的射阳县五岸灌区35万亩农田水利工程设施配套提标的同时,射阳县又新增投资1.617亿元,先后在四明镇王开、兴桥镇跃中和经开区陈洋三个中型灌区,实施了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整治干支渠92.55公里,完成生态防护15.52公里,新(拆)建各类建筑物88座,新建管理道路2.56公里、信息化管理用房1座等。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的实施,不仅新增有效灌溉面积近3000亩,而且也改善了项目区基础设施现状,为农业生产和增加农民收入提供了有利保障。在实施中,射阳县坚持将项目与高标准农田、美丽乡村、生态文明等建设有机结合,对沟渠田林路综合治理,桥涵闸站全面配套,呈现出“田成方、渠成网、绿成带、沟渠田林路、桥涵闸站全面配套”的新景象,灌区面貌得到较大改善。
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持续实施。射阳县先后对千秋镇滨东、四明镇王开、长荡镇港南、合德镇淮海和兴桥镇新庄小流域进行综合治理,综合治理面积达54.2平方公里,整治美化河道25条,栽植绿化面积63.17平方公里,建设亲水平台4个。其中长荡镇港南小流域被评为江苏省生态清洁小流域。
农业水价综合改革不断深入。从2017年改革试点以来,射阳县共在辖区内安装计量设备设施2488台,并通过信息模块进行远程数据传输,不仅达成灌溉用水状况的实时在线监测,而且能够实现数据统计和查询等功能。农业用水监测系统的建成,能够依照镇、村或者站点,对每天、每月、每年的用水量予以统计、分析和汇总。同时,还能够借助手机APP实现设备在线率的监测、用水量的实时统计与管理、视频监控管理、水位信息管理等。2021年通过申报和专家评审,该系统通过水利部国家成熟节水技术评选,列入全国节水示范目录在全国推广。
资源管理“凤凰涅槃”
水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射阳本是一个水资源相对充沛的县份。然而,前些年随着城镇化、工业化的迅猛发展及人们环保意识的薄弱,导致境内河道及水源被污染,使得地处流域性河道末端的射阳县出现了有水不能用的状况。
没有充裕优质的水资源,就没有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近年来,射阳县通过控制水资源开发利用总量、加强取用水监督管理、持续复苏河湖生态环境、提升水资源管理能力等措施,水环境保护、水资源质量得到有效改善。同时,大力推进地下水动态监测预警和超采区治理,地下水位不断回升。建立健全取用水许可、监督管理、信息化管理等制度,农用灌溉水利用系数及工业再生水回用率逐年提高,射阳港电厂污水回用量已达700万立方米/年。大力开展节水行动,在全县创成一批各类节水型载体,全面建成节水型社会。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保护水环境,解决水资源最为有效的办法,那就是管理好河道。近年来,射阳县持续开展农村生态河道建设,通过河道疏浚、木桩防护、岸坡清洁、绿化整洁、河道保洁等,大力推进修复水生态,提升水管理,努力实现“河道通畅、水体清澈、岸坡绿化、长效管护”的建设目标。目前,全县已建成农村生态河道250条1380.77公里,成为江苏省建设长度最长的县份。
积极践行和深化河湖长制度。突出“以法治河”,县检察院驻河长办工作站常态化参加日常巡查,接收河湖长制成员单位移交的违法行为线索,对破坏水环境、非法利用水资源、非法养殖和捕捞等违法行为进行调查、提起诉讼,对成员单位执法工作进行检察监督,发起诉前检察建议。注重“示范引领”,培植发掘优秀河长和护河先进个人典型,常敏、徐金生等荣获江苏省“最美基层河长”,李泉、尤保亮等荣获全国“民间河湖卫士”、江苏省“十大河湖卫士”等荣誉称号。创建“幸福河湖”,在县城、镇村人口居住密集地段河湖沿线,建成多个口袋公园、景观小品、标志标牌等水文化宣传载体,营造全民治水、人水和谐的良好氛围。全县已建成幸福河湖37条,其中县城小洋河、临海镇五岸干渠被评为省级幸福河(湖),明湖更是以高分创成淮河流域幸福河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