蓟州区作为天津市重要水源地、京津冀重要生态涵养区,在水资源集约利用上承担特殊责任,不仅要抓好自身节水工作,还要站在全市大局的高度,千方百计保护好于桥水库水源地,为全市战略安全保驾护航。近年来,蓟州区坚决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治水的重要论述精神,坚持生态保护与绿色转型发展两手抓,努力打造天津北部“水塔”,重点实施“五个一”工程,推动水资源集约利用。
抓住一个根本。以良好的生态环境涵养水源。坚定不移守山护绿,实施投资矿山修复一二三期、京津风沙源治理二期、国家生态储备林等重点项目,全区生态环境不断优化,森林覆盖率逐年提高。目前,全区森林覆盖率达到31.3%,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约7个百分点,是全市平均水平的2.3倍,为全区水源涵养创造良好条件。
抓好一个关键。全力守好全市人民的“大水缸”。为确保于桥水库水源安全,实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生态移民,于桥水库周边73个村5万余人迁入蓟州新城;在于桥水库周边积极调整产业结构,通过建设出头岭“蘑菇小镇”等系列小镇,最大限度调减大田作物,改变周边产业结构,彻底解决面源污染问题;投资6.6亿元建成州河、环秀湖两个国家湿地公园,进一步优化于桥水库、杨庄水库两个水库流域的生态环境;在于桥水库前置库探索实施“水生动物净水”等现代净水方法,有效改善于桥水库水质,水库水质一直保持并优于Ⅲ类标准。
把握一个方向。以高质量发展带动水资源集约利用。坚持把旅游产业作为全区一号亮点和战略支柱产业、幸福产业、民生产业,坚持文化赋能旅游、艺术体育点亮乡村,启动实施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通过文旅产业激发经济社会发展动能,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减少群众对传统高耗水产业依赖;大力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新增节水灌溉面积1.32万亩,有效提升农业用水效率;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大力发展绿色新型工业,推动水资源循环利用,以经济开发区为重点,打造绿色低碳循环经济园区,加快推进污水处理厂、再生水回用等重点工程建设,加快建设城区再生水厂,直接对接工业企业,实现水资源循环利用;实施最严格的负面准入清单制度,坚决把水资源高耗企业挡在门外。
突出一个重点。以最严格的措施推进节水工作。农业领域,实施严格的指标管理,坚持每年年初对全区900多个农村取水站点下达计划指标,大力实施农业水价改革,建立完善“多用水多花钱,少用水少花钱,不用水得补贴”机制,减少农业用水总量和强度。工业领域,严格落实国家和天津市节水条例相关要求,科学合理制订下达工业企业用水计划指标,对新上项目落实节水“三同时”和节水评价要求;加强对高耗水行业和重点监控用水户的巡查监测,实行季预警、年考核制度,以考核倒逼集约用水,减少不必要的浪费。通过持续转变用水方式、优化用水结构、提高用水效率,工业企业节约用水取得显著成效,截至目前,全区万元地区生产总值用水量较2020年下降22%,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较2020年下降29.7%。城镇领域,下大力气做好节水和降损工作,结合老旧小区改造和道路施工,对城区主干供水管网和小区内部管道进行更新改造,有效解决老城区管网破损、跑冒滴漏等问题。近三年累计更新改造供水管道28.35公里,目前管网漏损率控制在3.85%以内;坚持源头治理,抓好辖区内公共机构节水器具普及更新和建材市场销售生活用水器具检查工作,禁止使用和销售国家明令淘汰的用水器具,确保节水型器具普及率达到100%。
形成一个合力。有效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在社会面宣传上,充分依托“世界水日”“中国水周”“全国城市节约用水宣传周”和全国科技活动周等节点,开展形式多样的节水宣传活动,持续推动节水宣传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进社区、进农村等活动,进一步增强全社会节水意识。在典型引领上,扎实开展节水载体创建活动,督促指导单位、企业、小区争创节水载体,不断提升节水工作成效,努力打造节水标杆榜样,引导规范全社会各类用水对象的用水行为和用水习惯。截至目前,已创建市级节水型企业55家、节水型单位70家、节水型小区81个。在市场化推动上,以推进合同节水项目为抓手,吸引先进节水企业进驻蓟州,搭建好节水企业与用水企业的合作平台,有效调动市场主体参与节水的积极性、主动性,以产业化拉动水资源集约利用。
(来源:天津市水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