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海尔路栋梁二路的水表昨夜间最小流量预警了,一定是唐家沱区域供水管网出现异常了,夜间最小流量曲线数值从14陡增到了41m3/h。”10月8日国庆节后第一天上班,两江水务公司管网部工作人员通过后台发现了异常,立即组织检修。
在水管爆裂之前提前感知风险,靠的是供水管网内大大小小的传感器,它们就像城市的“眼睛”把水量、供水管网压力值、进出厂水质监控等实时数据传到后台,确保城市供水体系平稳运行。
重庆是我国辖区面积和人口规模最大的城市,地形复杂,桥隧密布,城市治理需要一双双这样的“慧眼”,夜以继日地守护着城市安全。
10月12日上午,市城市治理委员会召开第一次会议,重庆将聚焦城市安全、城市运行、城市服务等重点,努力打造宜居韧性智慧治理新样板。目前,重庆在风险区域装“慧眼”,在韧性安全城市建设领域取得一些成果。
它们是水务人员的“眼睛”
在重庆水务集团应急指挥中心大屏幕上,我市自来水厂和输配管网的运行情况一览无遗,流量、压力、水位、水质等一个个运行参数、一幅幅供水流向图,还有关键部位的视频监控画面,都在不停闪动。
“数据是从自来水厂和输配管网传感器采集而来,它们好比我们水务人员的‘眼睛’,守护着城市供水生命线。”市城市管理局供节水处处长彭冠英介绍说,一旦发现问题,今年上线的城市供水爆管处置应用会将预警信息同步推送到供水企业、属地城市管理部门。
包含中心城区在内,该应用已覆盖全市41个区县。近日,重庆水务集团合川供排水公司就通过该应用解决了一起棘手险情。
当天下午5点20分,合川供排水公司三水厂中控室发出预警,该厂水流量数据异常、压力突降,供水管网出现了问题。“晚上一场大型的活动将在体育中心开幕,在这个节骨眼上,保供水责任重大!”该公司生产运行部负责人胡文军回忆称。
另一方面,预警信息同步推送到合川区城市管理局等相关部门后,多方人马根据管网数据、分布状态开展排查。“渭沱物流园保税物流中心区域数值比较异常,我们很快锁定了这里。”胡文军介绍说,原来该中心一供电设施工程作业中,挖掘机损坏了地下铸铁管。“18分钟内我们修复了管道,保障了晚上活动顺利举行。”
渝北区中央公园北拓展道路,智能监控设备可识别建筑渣土运输车辆的车型、车牌号,并自动判断出车辆货箱密闭情况和冲洗情况。(本报资料图片)记者 张锦辉 摄\视觉重庆
30分钟内消除马路“火药桶”
“二郎街道辖区xx工地,车牌号渝DFxx的渣土车冒装未密闭运输,目前正在向陈家坪方向驶去……”近日,一辆渣土车违规行为信息在九龙坡区城市运行和治理中心大屏幕上弹出。
“渣土的高度超过了车厢的边缘,车厢上方的挡板没有完全关闭,沿途有渣土洒落。”九龙坡区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支队环卫大队队长黄太镭介绍说,“我们初步判定渣土车辆存在冒装未密闭违规行为。”
同时,该渣土车的车牌号、载重量、行驶路线等信息也传送到相关部门。大概40分钟后,九龙坡区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支队环卫大队执法队员到现场核实处置。
“违规渣土车被称为‘马路上的火药桶’,其冒装、撒漏、超速等行为不仅影响环境还会威胁交通安全。”黄太镭提到,前端道路摄像头结合AI算法,“慧眼”识别渣土车违规行为后,自动生成预警信息上传至九龙坡区城市运行和治理中心。如果渣土车源头工地跨区,事件上报至市城市管理局进行确认和转派。
0.1秒感知,3分钟研判,毫秒级自动派发,30分钟内响应,渣土车监管我市已形成市、区、街镇三级工作闭环。截至目前,41个区县已经累计处置相关事项6000余件。
24小时紧盯化粪池安全
在渝中区数字化城市运行和治理中心,大屏上显示着化粪池监控设备传来的实时数据,每台化粪池的报警状态、气体浓度曲线、排风机状态等一目了然。
“滴滴滴……”前段时间系统发出警报:枣子岚垭正街一小区化粪池堵塞外溢。22名队员、7台作业车辆迅速行动,历经三小时的紧张作业,彻底消除了安全隐患。
“这是因为餐饮废物排放不当,造成化粪池堵塞,监控设备发现气体浓度异常后,中心发出报警启动应急预案,快速调动人员消除风险。”该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说。
在前端,24小时紧盯化粪池的是一个外形酷似“大白”的设备。在北碚区嘉陵风情步行街,全身白色的化粪池固定点位监测设备正在工作。
“该设备通过传感器连接地下的化粪池,并与后端的化粪池监管应用进行了联网,实时监测危险气体浓度。”北碚区城市管理局工作人员尹臻臻介绍,当气体浓度即将达到阈值时,风机进行气体抽排,稀释有害气体浓度。
目前,中心城区7000余座化粪池已实现在线监测。此外,针对类似化粪池等有限空间,城市管理部门也开展了“安全体检”,专项整治窨井盖4.3万余个,排除户外广告招牌安全隐患4650处。
下一步,按照市城市治理委员会第一次会议要求,重庆将实现城市安全韧性水平新跃升,健全城市运行安全和风险隐患闭环管控体系,加快构建燃气、供水、污水、垃圾等数字孪生系统。
(来源:重庆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