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精打细算”背后的“大手笔”——看常州排水如何科学使用财政资金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排水卫士

  2020年,江苏省常州市经历了一个不同寻常的梅雨季,42天的超长梅雨期,近十年内位列第一,全市共遭受7次区域性暴雨的袭击,687.5毫米的平均梅雨量达常年的2.8倍。在相似的气象条件下,周边某些城市出现了中心城区立交地道被淹、交通阻断的情况。然而,全市主城区内的主干道、立交地道却是一片安然,汛期“海景”在该市城区难觅踪迹。
  汛期的从容反映了“常州排水”良好的运行管理水平和工作质量。在常州市排水管理处看来,成绩的取得,显然离不开市财政城市长效专项资金的有力保障。
  如何使这笔资金发挥出最大效益,一直是该市排水管理处最为重视的工作之一。“要把有限的养护资源用到最需要的地方,而不能搞‘平均主义’,否则会造成浪费!”不死板的根据规范标准安排养护计划,而是根据管网实际运行情况进行按需养护,通过调查分析掌握管网积淤规律,从而使得清淤疏通作业更加精准高效,把每分钱用在影响排水畅通的“刀刃”上。
  处长许光明在科学养护方案讨论会上的讲话道出了“科学养护、按需养护”的实质内涵,更是对排水管理处“科学使用资金”的最佳注解。近日,“科学养护”这一条文被写入了江苏省住建厅“污水处理提质增效系列指南——管网管理提升篇”,成为全省排水行业有关工作的指导标准。
  常州市排水处创新提出养护工作“五结合”的理念,即:养护作业与设施缺陷发现相结合、与异常水量分析相结合、与设施保护相结合、与管网调查相结合、与GIS系统数据完善相结合等。针对纳入城市长效资金的管网巡查、雨水管网养护社会化服务等项目,对制度、标准和管理方法进行调查研究。通过建章立制、出台标准,引导并规范服务提供方保质保量完成任务。在实际工作中,排水处使用车辆GPS轨迹分析、车载视频监视和独创的“井内隐蔽巡检牌”等检查考核手段,让管理工作形成闭环。基于上述做法,通过执行奖惩考核办法形成了良好的正向激励机制。
  江苏省城镇污水处理提质增效精准攻坚333行动方案要求,全面排查检测雨污水管网状况,查清错接、混接和渗漏问题。排水处通过巡查发现问题,使得污水管网“挤外水”专项排查工作开展更有成效。2019至2020年累计发现管网各类外水(河水、地下水、自来水渗漏等非污废水)314处。经测算,在采取工程和管理措施后,累计减少市政管网外水水量1.36万立方米/天,减少河水进入截流系统1.57万立方米/天,估算年节约污水处理费达1818万元。
  自2015年起,全国范围内关于黑臭水体整治、小区雨污分流改造等工程投入大量资金等信息屡见报端。相比之下,常州市早在2006年就开始实施水环境治理工程,在2008年起就将新建小区阳台污废水纳入居住小区排水管理工作,在2010年基本实现了老旧小区雨污分流改造,相关投资效益已发挥10年有余,目前已进入常态化保持阶段。上述经验表明,“花小钱、办大事”,不止体现于开展常规工作、解决现有问题,也体现在适度超前、具有预见性的工作上。
  近两年来,常州市排水处积极推进长效资金项目——管道结构化检测。对城市道路下的排水管道进行检查和缺陷紧急修复,避免缺陷扩大。在延长了管道寿命的同时,通过定期观察,避免发生因管道结构失效导致的路面塌陷事件,尽全力管控风险隐患。
  另外,常州与北京、上海一样,成为全国屈指可数的实现通沟污泥无害化处置的城市之一。在长效资金的有力支持下,每天超过15吨的管道污泥在五星通沟污泥处理站得到无害化处理处置,有效维护了城市卫生环境,又解除了管网养护的后顾之忧。
  在当前环境保护形势严峻的情况下,处理设施的正常运行为开展好养护工作储备了安全余量,其社会、环境和技术效益在不断显现。通沟污泥处理站也成为了来常州排水学习、调研的国内外同行的必到之地。
  强调拥有前沿视野、加强知识更新,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标和标准,在工作中以调查研究、专业分析为路径。这些理念和做法为优化使用财政资金打下了扎实基础。同时,常州市排水处高度重视审计意见和建议,通过分析资金使用情况,结合来年工作方向和重点,提早谋划预算安排,使提出的预算方案更加合理、执行情况更为理想。
  与目前国内一些地方排水领域动辄上亿甚至数十亿的治理工程相比,常州排水的“小手笔”从来不吸睛。但是常州排水人深知,看似“精打细算”的背后才有着真正的“大手笔”,在这其中体现着工程技术界“技术可行、经济合理”的经典原则。他们将坚持“讲求绩效、久久为功”的工作理念,用好财政资金、惠及市民百姓,不断书写好新时代“种好幸福树、建好明星城”的排水篇章。(陆文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