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入汛以来,在山东省防指的关心指导下,在济南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济南市城乡水务局立足防大汛、抢大险、救大灾,面对气候年景偏差、强降雨频次偏多的严峻形势,主动识变应变,创新工作举措,坚持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统筹抓好灾害监测预警、隐患排查整治、健全应急预案、水利工程调度、严守重点部位等各项防汛工作,有效应对了“7.5”“7.19”“8.4”等多轮强降雨过程,成功抵御了第3号台风“格美”侵扰,全力守牢“不死人、少伤人”的目标底线,防汛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发生了一些让市民群众安心放心的“变化”。
加强防洪排涝基础设施建设,积水退水速度“由慢变快”
防洪排涝工程设施建设是确保安全度汛的“关键一招”。今年以来,济南市城乡水务局按照“上拦、中疏、下泄”的治理思路,强化上游缓蓄,针对济南南高北低的地形特点,对千佛山、金鸡岭等山体因地制宜新建截洪沟、鱼鳞坑、拦水坝等蓄滞设施;强化中部疏导,按照50-100年一遇标准,对兴济河等37条河道实施综合治理,提升河道行洪能力;强化下游疏泄,对中心城区河道下游河槽进行扩挖改造,消除河道行洪瓶颈。此外,着力开展中心城区内涝治理,主汛前基本完成了生产路、七贤庄等34处道路积水点治理,水利工程抵御灾害能力得到明显提升。7月5日下午至夜间,全市普降暴雨到大暴雨,平均降雨88毫米,城区最大小时雨量49.1毫米,主要降雨时段总降水量约8.61亿立方米,相当于720个大明湖容量。降雨期间,经过对今年改造的34处道路积水点径流深度和消退情况进行观测发现,当降雨量在30毫米以下时,新改造的34处积水点均未出现明显径流,与去年“7.28”同等降雨强度的道路积水情况相比,径流深度大幅降低、退水时间明显缩短、道路积水问题得到有效缓解。
精细指挥调度重点水利工程,削减洪峰势头“由强变弱”
在应对强降雨过程中,济南市水务局坚持系统、科学、有序、安全原则,统筹考虑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强化水库、堤防、水闸等联合调度,“一个流量、一方库容、一厘米水位”精准调度防洪工程体系,合理利用水库进行拦洪错峰、堤防束水行洪,最大限度发挥水工程防洪减灾效益。
7月27日6时至7月29日6时,因受第3号台风“格美”影响,济南普降大到暴雨,全市20座大中型水库总共蓄水量超去年同期1021万立方米,入库流量440.5立方米每秒,出库流量219.6立方米每秒,削峰率达51%。期间,城乡水务局组织实施了大汶河流域拦河闸敞泄、橡胶坝塌坝运行,提前组织小清河、徒骇河拦河闸坝有序泄洪。在台风强降雨过后,根据山东省防指调度指令,为减轻下游东平湖防洪压力,及时调整水库放水方案,压减各水库下泄水量,包括将葫芦山水库调洪由105立方米每秒逐步压减至50立方米每秒;雪野水库调洪由200立方米每秒逐步压减至10立方米每秒,有效调节流域洪水的流量和峰值,极大分担了中下游地区防洪压力。
科技赋能水旱灾害防御体系,预警监测网络“由疏变密”
近年来,济南市城乡水务局立足“一屏掌控、一图通览、一体联动”,与水文、气象、应急等部门紧密协同,通过聚合雨水情监测系统、山洪灾害监测系统、水库实时水位监测系统等业务信息平台,打通跨部门、跨层级、跨业务“数字壁垒”,打造防汛综合信息监测预警系统平台,构建形成覆盖全市易涝点、地质灾害风险区、重点水利工程等全天候实时监控网络,全面掌控流域雨水情态势演变,为防汛调度指挥和应急救援提供科学支撑。系统平台整体涵盖187处雨量监测站点、68处道路水情监测点和24处河道水情监测点,接入20座大中型水库以及348座山丘小型水库监控设施,实现对各区县1小时、6小时、24小时、48小时降雨数据和各类河道、水库、道路水位实时监测。今年,济南城区、起步区、南山区等重点区域进一步加密部署视频监测和感知设备,有效提高了洪水预报的精度,扩宽了监控范围的广度,提升了临灾反映的速度。
着力提升防汛救灾应急能力,防汛应急预案“由厚变薄”
今年按照山东省省防总要求,全市进一步优化调整防汛体制机制,济南市城乡水务局承担市防办日常工作。为扎实做好各项防汛备汛工作,制定了《济南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及其办公室工作规则》,重点围绕防汛责任落实、防汛预案修编、应急演练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全力打好安全度汛和防汛抢险工作的提前量。一是全面落实水利工程防御责任,重新核实调整375座水库的行政、技术、巡查“三个责任人”,落实136条主要河道巡查人员、1013个山洪防治村庄预警发布责任人员,落实铁路立交道、易积水区域、行洪道路巡查值守责任人员,进一步夯实防御责任。二是强化水旱灾害防御应急演练。综合运用现场演练、桌面推演方式,认真开展防汛抗灾应急演练804场次,参演参训人员1.56万人次,确保使防汛工作人员了解和熟悉工作职责、清楚响应流程、及时应急处置,切实提高暴雨洪水防范应对能力和水平。三是按照“应修尽修、重点突出”原则,充分考虑极端暴雨、城市内涝等不利因素,进一步优化应急响应条件,细化应急处置,组织指导各区县修订完善水库、河道防御洪水方案(超标洪水)、蓄滞洪区运用等预案3514项。同时,为突出务实管用,避免防汛预案“上下一般粗”,聚焦一线防汛人员“做什么,谁来做,怎么做”关键要素,简化编制并向基层印发防汛操作手册(简本),有力促进了预案模块衔接和执行到位。
狠抓汛期风险隐患排查整治,病险塘坝数量“由多变少”
塘坝工程是农村重要水利基础设施,也是农村水旱灾害防御工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济南市塘坝工程数量众多、分布广泛,多数处于山丘区偏远乡村,部分塘坝距下游村庄不足百米,紧邻住宅、学校、市场、超市等人口密集区域,位置十分重要。因塘坝大都建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受当时技术、资金等多方面因素制约,大坝、溢洪道存在“先天不足”问题,遇较大洪水,极易造成漫坝、溃坝事故。为此,2022年,济南市城乡水务局组织开展了全市小型水库、塘坝安全运行调查摸底,排查发现有221座塘坝病险情况突出,影响下游村庄防汛安全,亟需通过工程措施消除隐患。随后2023年开始,济南市城乡水务局组织实施病险塘坝保安全加固治理工程,及时消除病险隐患,着力提升防汛安全效益。2024年,加快推进田家林、道洼等100座病险塘坝安全加固工作,切实增强塘坝拦洪削峰、蓄水兴利能力,到2025年将实现病险塘坝动态清零。
强化短时极端降水对策研究,应对举措颗粒“由大变小”
各种极端天气导致的短时间强降雨,致灾风险较高,对城市运行、道路交通安全、外出旅游、工农业生产等影响较大,历来都是防汛工作的重点和难点。为此,济南市城乡水务局十分注重对历次强降雨过程进行复盘分析,摸清雨洪灾害发生基础和演进机理,严密保障重点水利设施安全防范举措,着力提高防汛工作精细化管理水平,力求将对策举措颗粒度降到最小。今年,为降低短时强降雨对各类水利设施造成的危害,聚焦24小时内短时强降水的时间范畴,按照100毫米、200毫米、300毫米、400毫米四个不同雨量等级,对现状各类水利设施逐一建立风险调控模型,并取得一系列对策研究成效。
譬如,针对大中型防洪水库,基于水库总库容、坝顶高程、设计重现期年、洪水等级、警戒及允许最高水位库容等关键参数,根据下游安全泄量,分别推算制定不同等级雨量下,各水库所应采用的控泄、敞泄等调洪方式;针对各区县(功能区)小型水库,按照浆砌石坝、土石坝、混合坝等不同坝型分类,分别计算出不同降雨等级下,超过设计水位中小水库数量。针对市域各主干河道及中小河道,开展纳雨能力分析,计算出不同雨量等级下超警戒水位和超保证水位河道数量;除此之外,针对山洪灾害易发地区,按照不同山洪灾害预警等级,分别细化准备或立即转移群众数量及所涉村庄数量。
对于防汛工作来讲,在变与不变之间,变的是因应之策,不变的是为民初心。只有做到“有风险早应对、有部署快执行、有责任勇担当”,以行动的确定性来应对汛情的不确定性,方能把握防汛主动权、打好防汛主动仗。下一步,济南市城乡水务局将慎终如始做好防汛减灾各项工作,把“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转化为“事事心中有底”的行动力,切实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大局稳定。
(白益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