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在“双碳”目标背景下,绿色发展成为了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近年来,江苏南京水务集团结合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发展战略,深入践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抢跑“新质”赛道,汇聚“绿色”动能,以绿色发展新成效推动水务产业链、价值链、创新链深度融合,不断探索中国式现代化水务“新实践”。
精打细算用好再生水
再生水作为污水经无害化处理后达到特定水质标准的水,可替代常规水资源,用于工业生产、居民生活、生态补水、农业灌溉等,具有水量稳定、水质可控、就近可用等优势。再生水的生产和利用作为水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对缓解水资源不足和控制水环境污染具有重要意义。
为顺应污水资源化的绿色生产力发展趋势要求,金陵环境公司持续强化再生水回用能力,扩大再生水利用场景,不断挖掘再生水需求市场潜力。目前,集团7座污水处理厂具备再生水供应能力,再生水供应能力合计达59.5万立方米/日。同时,已与鼓楼区水务局、秦淮区水务局、南部新城及江心洲部分企业达成再生水利用合作。
多年前,江心洲污水处理厂达到排放标准的再生水除了一部分用于厂内冲洗、绿化浇灌和湿地补水,其他全部排入长江。为填补厂外中水回用的空白,江心洲污水处理厂主动与江心洲洲岛现代服务公司接洽并达成协议,为其有偿提供再生水用于道路清扫、绿化灌溉等。自2022年4月13日起,江心洲全岛环卫保洁车辆便全部转至该取水点接水,再生水使用量约300立方米/日。
栖霞区的北十里长沟东支曾经一度污染严重,铁北污水处理厂一期和二期均建设了再生水回用泵房,又敷设了直径800毫米的管道,实现再生水对河道水源的补给,再生水日供应能力8万立方米,日均补水量4万立方米,昔日的“黑臭河”再现绿水清波。
流经雨花台区板桥街道的工农河因城市发展、道路切割等原因造成了水源不足、生态基流较小,在经历一系列“大手术”后沿岸环境、水质已经彻底逆转。同时,城南污水处理厂建设了一座再生水增压泵站,在敷设了4.7公里的管道后,日均为该河道补水1.9万立方米,为其解决了非汛期时段面临没有水源补给的难题。
未来,金陵环境公司将对现有污水处理厂进行整体检查评估,明确再生水回用系统建设情况和利用效率,依据用途的不同,选择成熟合理的再生水生产工艺,在现有标准要求的基础上进行技术攻关,进一步提升供水质量。同时把握市场需求信息,积极与再生水需求端客户联结,构建多元化的再生水销售渠道,拓展业务覆盖范围,实现再生水综合利用“破圈”发展。
从严细管推进污泥无害化处置
集团始终坚定树立固废污染防治理念,严把污泥生产、运输、处置等各个环节,积极开展污泥资源化研究工作,推进污泥处置节能降碳,在推动污泥处置工作安全、高效、可持续发展中始终走在前列,干在实处,积极助力南京打造“无废城市”。
随着城市生态建设的推进,污泥的产生量日益增加,“南京市首座通沟污泥处置项目”“南京首座污泥独立干化焚烧处置项目”成功落地,集团用实际行动书写了“绿色担当”。
2023年11月,南京市首个通沟污泥处置项目成功试运行。自试运行以来,已处理了1232吨污泥。最终,有52吨再利用为建设用砂,2.7吨有机物实现了掺烧发电,只有318吨粗垃圾进入了卫生填埋,减量比例达到74.19%。
减少污水管道淤积,是污水管网发挥功效的关键。集团每年对污水管道清疏总量超过2500公里,清涝检查井超过19万次。在对这些排水设施的清疏过程中,管道中沉积的大量泥土、砂石、树叶及其他杂物会被清涝上来,这些沉积物便是通沟污泥。对通沟污泥的传统处置方式是将其运送至堆场或淤泥存放点,晾晒干化后运送到垃圾场填埋。随着我国环保要求的不断提高,如何实现通沟污泥的“减量化、稳定化、无害化、资源化”处理处置,城南污水处理公司交出了一份“新”答卷。采用湿机械法处理工艺,分离得到不同等级粒径的颗粒物质,再根据分离物性质分别采用普通建材回收再利用或填埋等方式进行处置,城南污水处理厂这座新建的通沟污泥处理设施的处理规模可达60吨/日。
未来,金陵环境公司将重点优化通沟污泥处置技术路径,优化污泥处理工艺,提高设备运行稳定性,持续提升通沟污泥的无害化处置率。
6月15日,南京首座污泥独立干化焚烧处置项目试运行成功。该项目作为南京首个污泥独立焚烧项目,采用四轴桨叶干燥+鼓泡式流化床焚烧组合的技术路线,通过进口核心技术与国产成熟设备的有机结合,使整体技术水平达到国内领先。同时,采用垃圾电厂清洁低碳蒸汽作为辅助热源,同比使用天然气年减少碳排放约7000吨,将达到南京市主城区对污泥永久性处置设施的建设要求,保障污泥无害化处置,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为保障该项目的顺利运行,资源再生公司自主研发了污泥数智化调度监管系统,以信息化手段优化污泥业务的调度管理。该系统正式上线后,可为智能化、合理化调度污泥处置运输车辆提供云平台支持。目前,数智化调度监管系统已完成需求调研、方案制定和软件部署等任务,正进入全面功能测试阶段。
尾泥制砖,减污降碳再出新招。在生产自来水的过程中,长江中的原水经过相应处理变成自来水后,会产生一定的尾泥。资源再生公司在以往采用卫生填埋处理尾泥方法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和创新处置形式,将尾泥转化为高附加值的资源,进行规模化开发。
通过烧结制砖、制陶粒,将其作为肥料和土壤改良剂以及生产建筑材料等多种技术手段,资源再生公司充分挖掘尾泥的潜在价值,推动自来水厂尾泥的可持续发展和综合利用。2023年,累计处置了61081.7吨自来水尾泥。
自来水净化过程中产生的尾泥以长江泥沙为主,无机质含量较多。基于此,资源再生公司与市环境集团合作研究了《基于固废资源化的流态型固化回填材料关键技术研究及工程示范》,并且配合编制完成了《流态固化土填筑应用技术导则(初稿)》,为自来水尾泥的资源化利用奠定了基础。
在水务管道回填项目中,这些尾泥可用作流态固化土,作为一种自密实材料代替人工和设备碾压夯实直接浇筑,不仅可以节省工期,还能减少因机械难以压实带来的质量隐患。
未来,集团将继续做好自来水厂尾泥的源头管理,并对后续运输、使用过程加以追踪,形成完整的闭环管理链条,大力推广尾泥的无害化以及资源化利用。
?2023年12月,紫来公司污泥耦合项目顺利通过168 小时满负荷试运行性能测试,投入运行。该项目是国内首家采用污泥前置干燥碳化处理的百万机组的工程项目,首次在百万千瓦燃煤机组实现工业化应用。每天可处理500吨污泥,是目前南京污泥处置量最大的项目。
2022年,资源再生公司与华能江苏分公司合作,共同成立紫来再生资源科技(南京)有限公司,探索污泥无害化及资源化处置新路径。经过研究探索,双方决定采取污泥耦合技术对污泥进行再利用。
该污泥耦合项目主要采用污泥耦合技术,利用电厂余热对污水处理厂产生的污泥进行干化处理,再经一体机研磨成较细的粉末后,与煤粉一起进入锅炉燃烧发电,有效利用了燃煤电厂富余产能、烟气治理等系统,达到了节能控煤、干泥热值利用、超净排放,实现污泥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和规模化处置。
靶向发力提升污水处理能力
全力加载重点工程“进度条”。为进一步推进污水处理提质增效,集团积极推进仙林污水处理厂异地扩建(东阳城市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等建设工程,续建江心洲污水收集系统二通道建设工程。
目前仙林污水处理厂日均处理水量稳定在9万吨以上,峰值达10万吨以上,基本满负荷运行。为满足仙林片区日益增长的污水处理需要,在仙林污水处理厂现状地址不具备扩建条件下,集团选择异地新建东阳污水处理厂。工程建成后,将有效减轻仙林污水处理厂运行负担,减少区域雨天漫溢现象,进一步改善九乡河、衡阳湖、七乡河等一批河道水体环境,显著增强仙林地区污水处理系统的韧性。
江心洲污水处理厂于1996年建成投用,主要解决主城区每天67万吨污水处理问题。多年使用下来,污水通道箱涵的部分涵体已出现破损塌陷。另外,箱涵采用重力式输送方式,污水在从高往低奔赴过程中形成了淤积。第二通道建成投用后,第一通道可启动修缮清淤。未来,两个通道相互‘辅佐’,可成功实现单根管道检修而系统不减产的目标。
畅通排水管网“毛细血管”。排水管网的畅通无阻,对于保证城市水环境至关重要。集团在完成主城区污水管网排查工作的基础上,围绕“一图、一库、一平台”的目标,进一步整合集成信息平台和资料数据,积极推进排水管网地理信息系统(GIS)优化升级,目前已初步形成4.8万座污水检查井定位标识库、1700公里管网可视化管理应用。
同时,集团着力推进GIS管网数据信息与管网运营业务信息相融合,逐步建立排水设施电子档案,通过搭建液位流量在线监测预警体系,完成排水设施日常巡查养护及专项维修任务的全流程信息化管理,最终实现污水收集系统一张图,污水设施数据一个集成库,运营管理一个平台,全力推动智慧排水数字化管理。
【结语】逐绿前行,不负时代。在不断奋进中,集团厚植高质量发展绿色底色,深化绿色发展战略,以实际行动绘就“人水和谐”的美丽画卷。
(南京水务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