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魏光华 王文娜 王力平
今年江南的冬季寒潮冰冷。而从浙江宁波城市水务部门传来的信息显示,整座城市从原水、制水到供水、排水从容应对,保障正常运行。新春伊始, 宁波智慧水务建设项目又正式上线应用,助推城市水务事业高质量发展,争创“十四五”战略前沿先锋。
据介绍,2018年以来,随着中国大数据发展的前进步伐,物联网、5G、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不断在各行业创新应用,宁波城市水务系统应对挑战,率先启动了智慧供水建设项目,驱动和支撑水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当今如何加快集成城市水务行业数据资源,构建“观水一张网、治水一张图、管水一平台、兴水一盘棋”的新体系?全面整合已建系统,打通业务数据,建立市县两级共建共享共用机制,用数字治水。宁波以“实用好用”为原则,重点在水旱灾害防御、河湖管理、水利工程管理,水资源管理、水文管理、公众服务六个方面强化数字赋能,并新建动态城市洪水风险预警提升、山洪灾害预报预警、智能巡河、水利工程运行监管、水资源供需预警等15项主要功能,为水务高质量发展插上科技腾飞的“翅膀”。
宁波濒临沿海,季节性的台风易引发山洪,该项目上线后,能够提前1~3小时准确预判山洪灾害风险,有效提升山洪预警的时效性和精确性。与此同时,该项目还在山洪预警系统的基础上,新增262个沿河村落的调查评价及功能开发,同时完成山洪预警短信的定向发送功能。
“水资源供需预警平台整合了全市50座水库以及62座供水水厂的数据信息,构建了水库-水厂供需预警分析模型。”宁波市水资源信息管理中心负责人表示,该平台按照不同来水频率,计算期末蓄水量、可供水天数等分析结果指标,可在20秒内生成调度方案,为城市联网供水调配、跨区域引水调度提供科学支撑。
在河湖综合管理方面,通过对市、县、乡镇三级河流进行分级分段,全面掌握宁波河湖总体情况,为河道执法、审批、规划建设等方面提供依据,并依托项目的智能视频分析技术,开发了智能巡河功能,对试点河道展开智能巡查,打造“幸福河湖”,满足“河湖长制”管理的需求。
据了解,宁波在城乡供水一体化方面走在全省前列,从生态引水、集约制水、智慧供水、科技排水、全员节水、文化兴水格局中,形成了多水源联通、多管网联供、多水厂联调的水务环境系统,实现了城乡“同网、同质、同服务”,确保了城乡供水的安全品质。今年,宁波将通过建设高标准防御体系,多源互补、优质可靠的水资源供给保障系统,高质量水生态环境保护网等举措,争当浙江建设“重要窗口”水务模范生。目标是到2025年,全市防潮标准全面提升至50年到200年一遇,中心城区防洪能力达到100年一遇标准,重点区域排涝能力达到50年一遇标准;全市目标供水保障能力达到25亿立方米,城乡居民实现饮用水同质,再生水利用率高于15%,城市公共供水管网漏损率控制在9%以内,建设高质量水生态环境保护网,到2025年污水处理率高于95%,河网水质Ⅳ类及以上占比大于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