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公元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市人。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政治家,官至礼部尚书,其撰写水利著述有《熙宁防河录》《禹之所以通水之法》《钱塘六井记》等。
苏轼不仅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文豪,治水的伟业和廉洁的作风,同样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苏轼把水利事业与国家的兴衰联系在一起,每到一地,治水一方。在长期的治水实践中,他重视实地调查,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科学治水;在施工中又体现出身先士卒、不辞劳苦的奉献精神。
2019年12月,水利部公布第一批“历史治水名人”,苏轼位列其中。苏轼的一生,在抗洪救灾、兴建水利方面政绩显著,许多地方至今留存着与他有关的工程、遗迹和传说。
苏轼
任职徐州 抗击洪水
公元1077年,苏轼任徐州知州。当年黄河在曹村决口,使梁山泊泛滥,南清河水溢出故道。苏轼到任仅三个月,洪水就汇聚在徐州城下。洪水一直涨,富有的百姓已争相出城躲避洪水。人心慌乱时,苏轼临危不惧,掷地有声:“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
稳住人心后,他寻求驻守禁军统领的帮助,积极组织抗洪。在苏轼的带领下,徐州军民团结一心,众志成城,筑起东南向的长堤,起于戏马台,止于城墙前。
苏轼治水
在指挥修堤抗洪的同时,他组织人员疏导洪水进入黄河故道,十月上旬,黄河东流入海。危机解除,徐州城被保全,数万人载歌载舞,欢庆一堂,苏轼当即写下诗句:“吾君盛德如唐尧,百神受职河神骄。帝遣风师下约束,北流夜起澶州桥。”
水退以后,苏轼又为民请命。《宋史》记载:“(苏轼)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朝廷从之。”他组织修建木堤,在东南角城墙上兴建黄楼。黄楼今天仍在,无言地诉说着苏轼的功绩。
徐州黄楼
到任的第二年,徐州又遭遇严重旱灾。苏轼组织人员踏勘水源,征集民夫,修筑池塘、水库,采取多种措施,解决灌溉用水问题。在治黄史上,他的抗洪成绩可圈可点,“疏堵并行”的实践至今仍有现实意义。
治水杭州 功绩卓越
公元1089年,苏轼再次到杭州任职。此时的西湖因长期未疏浚已呈“水浅葑横、如云翳空”的堙塞之状,钱塘六井早已荒废,人们无净水可饮。
到任的第二年,苏轼便开始组织修缮六井,率领军民疏浚西湖。此次修浚西湖是一项大工程,苏轼亲赴现场指挥。治理后,西湖容量增加,暴雨时可避免出现城市内涝现象,多余的水补充六井。苏轼将疏浚西湖的葑泥筑成长堤连通南北,这便是后来著名的“苏堤春晓”;开挖过程中,苏轼在湖中最深处修建了三塔作为标志,这就是“三潭印月”。
苏轼统筹考虑,周密安排,治理西湖既治标又治本。此后,他又组织人员修缮、清理六井,将引水管道由竹管改为瓦筒,既坚固耐用,又扩大了供水范围,最终“西湖甘水,殆遍全城”,杭州城供水系统日趋完善。次年大旱时,百姓亦因此未受缺水之苦。
三潭映月
苏堤
被贬惠州 兴水修桥
公元1094年,苏轼年近六十,被贬惠州。虽然当时他疾病缠身,生活无着,但他一如既往地为民做事。经过调研,他积极建议地方官员修建水利工程。
苏轼参与修建了惠州的“两桥一堤”。一是在西枝江上修了一座浮桥,每两船为一舫,用40只小船连成20座舫,用锁石碇把它们固定在江中形成船桥,随水涨落,方便出行。二是改造平湖门到西山之间的一座长桥。此处水面宽,一般木料易腐,桥常修常坏;苏轼的改造方案是在平湖门和西山两端各修筑一段堤,中间造飞楼九间为桥,木料改用木质坚硬的盐木,以减少后期维修费用。
工程进展到一半时,资金不继,苏轼先捐了皇帝赏赐的犀带,又求助弟弟苏辙将内宫赏赐的数千两黄金捐了出来。历时八个月,工程建设完成,舟桥叫东新桥,长桥叫西新桥,改造后的西新桥气势宏大,坚固耐用,既是要道,又是美景。后世为纪念苏轼,将长堤命名为“苏堤”,堤上的西新桥又被称为“苏公桥”。
惠州西湖苏堤和西新桥
苏轼的成都情结
苏轼是眉州人(今眉山市),眉山距离成都80多公里,北宋时属成都府路眉州,苏轼诗词中常用“成都”来指代故乡。他在写给妻弟王缄的词中说:“忘却成都来十载,因君未免思量。”在某年七夕节抒怀:“乘槎归去,成都何在,万里江沱汉漾。”提起川地就充满自豪感:“成都,西南大都会也。”成都情结可谓是贯穿了苏轼的一生。
苏轼7岁时听一位老尼讲后主孟昶的宫中往事,那时就对蜀宫、摩诃池所在的成都生出向往;四十年后念念不忘此事,写下著名的《洞仙歌》。
宋仁宗至和二年(1055),19岁的苏轼第一次到成都游历。父亲苏洵带着他与弟弟苏辙拜见知州张方平。他初见二子,即视为奇才;不仅为苏家父子给翰林学士欧阳修写推荐信,还慷慨解囊资助他们进京的旅费。果然,第二年进士考试,苏轼便以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拿了全国第二。“三苏”一夜间名动京师。
1067年送父亲归葬老家,苏轼也没有想到,此后万里漂泊,成此生最后一次回四川。居丧三年期间,他访游成都,曾寄住成都西郊清水河畔的客栈,在大树下座谈会友。相传他临走时,出资在清水河上修了一座青石拱桥,于是后人取名“苏坡桥”,又建起“东坡亭”来纪念他。
如今,苏坡立交、东坡路、苏坡路、东坡大道、东坡公园、东坡小学、东坡雕塑……在成都这座千年文化名城,东坡“步履”更是处处可见。
苏坡立交桥
苏轼廉语
君子可以寓意于物,而不可以留意于物。
——《宝绘堂记》
功废于贪,行成于廉。
——《六事廉为本赋》
苏东坡留廉石
宋神宗熙宁十年(1077年)四月,苏东坡来徐州任知州。平时,他节衣缩食,轻装简行,和平民百姓一样,吃的是粗茶淡饭,穿的是朴素的衣裳,但他对那些“地头蛇”却从不理睬。
有一回,一个姓张的财主带上许多金银绸缎,来巴结苏东坡,想为自己的儿子谋个官做做,说:“老爷,只要你肯帮俺这个忙,往后缺什么尽管吩咐。”苏东坡没吭声,只是笑了笑,便收下了这些礼物,关照那财主回家听动静。张财主走后,苏东坡对当差说:“快将这些东西分给贫苦人。”一晃几个月过去了,张财主也没听到什么动静。他急了,又去找苏东坡,苏东坡见他空空而来,装出不高兴的样子,说:“怎么两手空空,还想不想升官?”财主被他弄得进退两难。旁边的当差忙说:“快回去拿东西。”张财主只好又回家取来财物。苏东坡又叫他回去听动静,将收下的礼物又分给了穷苦百姓。就这样,张财主一连送了四次礼,到最后儿子连官帽都没沾上。这段笑话一传十、十传百,一代一代传着。
眨眼工夫,几年过去。这天,苏东坡到今平明镇虎山一带巡回审案,忽然钦差快马跑来,宣读圣旨,要他火速赶到浙江湖州上任。苏东坡一想,来徐州几年,俸钱都救了百姓,自己也没落什么家产,今天调令火急,干脆就出发吧。
那时,虎山就在海边,苏东坡雇了一只木船,当差的见轻舟难以渡海,便把山上的石头取几块来压船。苏东坡说:“我来时两袖清风,走时,也还两袖轻风,一块石头也不带。”命当差的又将石头搬下船。送行的父老乡亲见苏大人如此清廉,感动得流下了泪水,有人悄悄将船上搬下的一块石头上刻上“廉石”二字,放在山头上。从此,当地便一直流传着苏东坡“留廉石”的故事。
纵观苏轼一生,数度出任地方官,水利成就卓著。他清廉节俭、崇德爱民、克己奉公、执法严明,虽屡遭贬谪却秉持乐观通达、豁达如一的高尚人格,始终不忘初心、爱国爱民、清正廉洁。正所谓,方寸之间有天地,清白之中藏廉心,小小身躯在乡野,拳拳廉意润民心。他自言“性喜临水”,其水利成就,更多地还是源于他深知水利兴废与政事兴衰紧密相关,从而在主政各地时,深入体察民情,了解民众疾苦,做到了以水利服务民生。
(来源:成都水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