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进入“七下八上”防汛关键期 北京排水集团全力筑牢排水安全防线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水务要闻

7月16日起,全国进入“七下八上”防汛关键期。结合往年同期洪涝灾害情况,预计本市今夏由降雨造成河道洪水、城市积水内涝、山洪灾害等洪涝灾害风险较高,入汛一个月北京雨量已是去年同期的3.5倍,防汛形势严峻。

迎战2024年防汛关键期,北京排水集团闻“汛”而动,压紧压实责任,落实落细措施,全力以赴筑牢排水安全防线,拱卫首都防汛安全。7月19日,集团防汛办、第四管网分公司负责人做客北京新闻广播、新华社客户端云端直播,重点介绍了集团主汛期防汛应对工作情况。

积极应对主汛期  拱卫首都防汛安全

7月19日,集团防汛办主任梁毅做客北京新闻广播《新闻天天谈》汛期特别直播访谈节目,为广大市民介绍集团防汛措施,回应与汛期相关的民生诉求。

汛前全面完成了各项防汛准备工作

北排1.png

北京排水集团在汛前全面完成了各项防汛准备工作,养护排水管线1567公里,清掏28万块雨水箅子,清理淤泥2万余方。在主汛期来临之前,对集团运营的1万多公里排水管线进行再排查再清理,共计清掏雨水口8000余座、疏通支管30余公里,同步检查更新检查井防坠网,更换检查井防坠网200余座,为主汛期防汛打下坚实的基础。

建设调蓄池发挥“喝水”功能

在2012年“7·21”以后,北京排水集团对中心城区74个下凹式立交桥进行泵站升级改造,改造过程中,不光把泵站的抽升能力从38万立方米/小时提高到了71万立方米/小时,因地制宜建设了57个调蓄池,总的调蓄能力20万立方米,极大提高了排水设施“喝水”能力。今年汛期到现在,这些调蓄池已经发挥作用,“喝”下了12.7万立方米的水量。汛期当泵站抽升能力达到极限时,调蓄池还可以发挥“蓄”的功能,这也是海绵城市建设的内容。泵站和调蓄池改造后发挥了较好的功效,在去年“23·7”特大暴雨过程中,改造后的泵站桥区都没有发生积水。

安装“千里眼”智能识别桥区积水

北排3.jpg

北京排水集团目前在90座桥区、87个泵站和一些容易积水的区域,安装了292个监控摄像头,同时引入了AI识别技术,提高积水识别效率。北京市要求下凹式立交桥积水达到27厘米的时候,就要封闭交通进行管制引导。之所以将标准定在27厘米,是因为一般轿车排气管离地高度为27厘米左右,也就是当积水达到27厘米,车辆就容易熄火、淹泡。集团通过在下凹式立交桥安装监控,依靠这些“千里眼”和AI识别技术,准确识别积水深度,及时预警,第一时间调度抢险队伍到达现场进行处置,还降低了一线作业人员的劳动强度。

加装防坠网、安装防顶托井盖,提高汛期交通安全

北排4.jpg

在雨季和汛期,如果雨量特别大、积水特别多的话,很可能把排水井盖冲掉,这样的情况下是非常危险的。今年主汛期前,集团针对十几万个检查井盖,全部加装防坠网,把140多个容易出现气顶和水顶的井盖更换成防顶托井盖,减少对路面通行人员、车辆的伤害,确保行人和车辆的安全。

多点联动  筑牢防汛安全防线

7月19日,新华社《多点联动|应对“七下八上”汛情,多地筑牢防汛防线》,聚焦河南、山东、北京、陕西等地,解读降雨趋势和防汛措施。集团第四管网分公司党总支书记、经理周开锋接受采访,重点介绍了丰台区右安门街道雨水泵站发挥作用情况。

右安南桥位于右安门外大街和南三环交叉口,桥区地面高程远低于三环路主路,是一个典型的下凹桥。集团所属右外泵站负责抽排右安南桥区域汇集的雨水,低区雨水通过桥区收集系统进入泵池,通过泵站提升,最终排入马草河。该泵站在2014年完成能力提升,2022年完成智能化升级改造。改造后,右外雨水泵站抽升能力提升至3.8m3/s,新增一座996.64m3的调蓄池,实现自动雨前智能点检、雨中智慧抽排、雨后绿色排放等功能,可安全应对十年重现期内的降雨,全力确保了桥区降雨过程中不积水,提高了排水效率和管理的便捷性。

(来源:北京新闻广播、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