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政策法规
关于我们
招投标信息
重庆水务专栏
协会动态
订报
重庆水务招投标信息
电子报
中国水务网络学院
新闻中心
水务要闻
党建风采
供水之窗
排水卫士
节水先锋
科研天地
水苑文萃
重任在肩 聚力前行——海阳市水司党组织持续推进脱贫攻坚工作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党建风采
■陈耀文
山东省海阳市自来水有限公司在“十三”五期间,始终坚持“两手抓”、“两手硬”的党建原则。“两手抓”,就是一手抓供水事业发展,一手抓“脱贫攻坚”战役。“两手硬”,就是一手企业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过硬,一手党员干部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过硬。现在,供水企业党组织,已经成为全市贫穷村、困难户、用水缺乏村和户,摘帽致富,用上清澈、甘甜、可口、方便的自来水的探路者和领头人。
海阳市自来水有限公司党组织,“十三”五期间,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指导思想。“十三”五期间,由于公司新建水厂,每年扩建管网,造成企业经济核算折旧增加,供水成本上升,供水经营进入微利甚至亏损的时代。面对企业经营的严峻形势,党中央一再要求,2020年是全国“脱贫攻坚”关键年和决胜年,是全国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面临着的一项光荣而艰巨的历史使命。海阳市自来水有限公司以党、国家和人民利益的大局为重,主动与公司董事会、经理会协商,“十三”五期间,不上调一分钱供水价格,不为市民和农民用水增加一分钱负担。公司董事会和经理会,反复召开股东代表会议、董事会例会、经理办公会议,对企业党组织的建议,一再详细研究,反复讨论,最终达成一致意见,“十三”五期间,决不上调水价,不向社会转嫁一分钱的负担,全部供水成本上涨因素,依靠企业厉行节俭,精打细算,艰苦奋斗,自我消化。这一举措,一经宣传,受到城乡用水人口,尤其是贫穷村、困难户的大力称赞。到2020年12月份,海阳市城市生活基本供水价格,已经整整18年的时间没有上调一分钱,这在城市住房价格不断上涨的今天,简直不可想象。仅此一项,海阳城市供水,每年,就为广大的用水户节省了巨大的生活开支和经营开支。用海阳市广大的市民、农民的口语说道:“还是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好!”
海阳市沿海村庄,渔民们为了走上致富之路,在海边大力开挖养鱼养虾的巨大水池。结果,许多渔村,村民们的经济发展上去了,但是,渔村群众所使用的地下水源机井,由于开挖渔池虾池的原因,造成海水倒灌,不断有渔村地下水源机井被海水污染无法饮用,渔民们为了生活,不得不到村外买水吃,许多已经脱贫的渔民们,为此增加了经济负担,由富变贫。许多渔村,为了解决渔民们的饮用水源问题,前来公司申请解决沿海渔村的饮用水问题。公司党组织了解这一情况以后,将党的“十三”五期间解决群众脱贫和困难的政策,运用到解决海阳市沿海渔村渔民们的用水难题上来。公司党组织主动牵头,和董事会、经理会联合详细研究方案,将这一重担,交给公司“优秀共产党员”、技术部经理孙春平同志。孙春平同志是海阳全市帮贫扶困楷模。他接到公司党组织负责人和总经理的指示,深感责任重于泰山,但始终心里装着困难群众,时刻想着脱贫致富的重任。孙春平亲自带领工程师张宏等技术人员,不辞辛苦,来到地质条件很差的沿海渔村,在村党组织和村委工作人员的协助下,实地勘察、测量、规划,设计供水管道走向和确定施工方案。在施工图纸和工程材料准备计划完成以后,公司党组织负责人和公司总经理通过各种途径,筹集足够的资金,用于沿海渔村供水工程建设上来。在通向渔村供水工程管道安装过程中,孙春平和张宏等同志既当指挥员,又当战斗员。沿海供水管道施工,不仅需要工程材料防腐,而且安装质量要有可靠保证。否则,管道渗入海水,将造成极不好的影响。因此,在供水管道安装过程中,公司技术人员,都是现场检查、验收每一根管道的安装质量,半点马虎不得。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海阳市自来水有限公司广大技术人员、施工人员的共同努力,“十三”五期间,共为吕家、徐家、潮里等10多个沿海渔村通上了自来水。当清澈、甘甜、优质、纯净、方便的自来水流进沿海渔村的家家户户,广大渔民们兴高采烈地说道:“海阳市自来水有限公司,真是一心想着咱们渔家呀!”
海阳市自来水有限公司党组织,立党为公,执政为民,非常关心全市“贫穷村”、城市和乡村困难户的脱贫“摘帽”。公司党组织,组织专门力量,对帮扶对象在“脱贫致富”过程中,不仅进行“输血”,更重要的是增强“造血”功能。也就是,在帮扶村和户工作中,进行资金和财务上的支持以外,重点进行市场研究、市场开发、技术扶贫和持久扶贫,最终让帮扶村和户走上致富之路。公司党组织负责人和总经理,逢年过节期间,总是主动带领公司党员、干部和部分先进职工,走访和慰问全市军烈属、转业退伍军人家庭、老干部代表、老职工代表、城市下岗和困难职工家庭、农村“贫穷村”和“贫困户”等,除送给礼金、慰问品等之外,还尽公司的能力,对上述对象进行各种各样的帮扶,使上述对象感受到“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