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治水先贤话勤廉丨张沅:献身、负责、求实,三次大修都江堰的“现代李冰”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水务要闻

两千多年前,秦蜀郡守李冰率领民众修建都江堰水利工程,时至今日,仍然发挥着巨大作用和功效。在都江堰景区伏龙观前的堰功道上,左右共放置了十二尊古朴凝重的青铜雕像,正是自秦汉以来各历史时期的十二位功勋卓著的治水护堰先辈。

治水先贤1.jpg

在历代修缮者和拓展者的努力下,使都江堰水利工程永葆青春。迄今,造福天府之国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已持续运行了2280年。

治水先贤2.png

在2280年的历史进程中,除了“堰功道”上的历史治水名人,还有一位终身致力于兴修水利、防治水害,被誉为“现代李冰”的张沅。

张沅(1880--1952),名子聪,字沅,号应培。四川省成都市人,中国同盟会创会会员,毕业于日本东京帝国大学土木工程专业。  

治水先贤3.png

-张沅-

早年立志  治水为民

张沅少时受教于私塾。每年夏秋季节,少年张沅都会随父亲到都江堰流域各乡镇行医,救治遭遇疾病和洪涝灾害的贫苦民众。堰区行医的经历让大禹逐渐成了少年张沅心中的圣人,并立志长大后要学大禹为民治水。

1903年,23岁的张沅已是两个孩子的父亲,这年,张沅通过考试获得奖学金,赴日本东京帝国大学土木系留学,学习土木工程。留学期间,张沅学习刻苦,生活简朴,他每天省吃俭用,把积攒下来的奖学金邮寄回国;此后,张沅在日本青山结识了中国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参加了中国同盟会成立大会,正式成为中国同盟会创会会员之一;从东京帝国大学毕业后,张沅以优异的成绩留在该校任教,并继续深造三年;在日本九年期间,他先后游历日本各地,考察水利、铁路、公路、桥梁。1912年,32岁的张沅回到家乡成都,不久后担任成都水利知事。

办学兴教  筹备修堰

回国后,张沅在成都创办了四川工业实验讲习所担任所长,向学生传授现代勘测、设计技术和建筑材料等课程,四川由此开始了水利科学教育新时代。

担任成都水利知事期间,他了解到都江堰自1877年(清光绪三年)四川总督丁宝桢主持大修以来,至1913年已有36年未全面大修。其间岷江水患不断,尤以1878年、1904年和1911年的岷江水患为甚。张沅更是目睹了都江堰渠首各工程遭到冲损,“分水鱼嘴”、“人字堤”、“飞沙堰”等各堤岸残缺朽败。内、外江灌溉渠道泥沙越淤越高,有的与稻田几乎相齐,水流混乱,灌区田园荒芜,民不聊生,一片凄凉。张沅遂以水利知事的身份上书,请求政府核准大修都江堰。

治水先贤4.png

民国时期的都江堰(图片来源于网络)

首次大修  引入新技术

鉴于灌区水毁严重,1914年,时年34岁的张沅,接到了民国首次大修都江堰的《委任令》,并作为简任技正(总工程师)派驻灌县。从1915年1月8日起,张沅与四川工业讲习所的学员苏崇孝、唐聪虞一行,开始了大修前徒步考察都江堰流域的勘测工作;2月12日他们成功绘制出了1∶12000的“四川省都江堰外江流域淘工、埂工平面图”,并标明了外江河道和大修工程的分布状况。这是都江堰有史以来第一张运用了现代科学技术的“淘工、埂工平面图”,从此都江堰结束了其传统的无图整治时代。

此次大修包括总体工程、辅助工程、延伸工程,历时四年。张沅把“飞沙堰”坝顶的高度设计为高出坝前河底2米,使“深淘滩”与“低作堰”两者相辅相成;为应对岷江上游洪水暴发,张沅还决定用他改进设计后的“竹笼”垒砌“飞沙堰”,在紧急情况下,当内江水量超过最大值时,由竹笼垒砌而成的“飞沙堰”自行溃堤,让大量江水回归岷江正流,以确保成都平原的安全。

治水先贤5.jpg

杩槎截流、护岸竹笼(图片来源于网络)

二次大修  改变鱼嘴角度

1923年5月下旬,岷江洪水暴发。此次水灾为数百年所未见,都江堰渠首工程以及都江堰流域大大小小的灌溉工程均遭受重创。灾后,张沅再次受命主持大修都江堰。

此次大修都江堰张沅已胸有成竹,他不仅有了第一次大修都江堰的经验,而且还有了一批从他创办的四川省立甲种工业学校毕业的青年。张沅和他们一起,在都江堰渠首和灌区各处工地上率领民众,依照设计绘制的图纸施工,修复了洪水给都江堰造成的创伤。在这次的大修工程中,张沅再次改变鱼嘴的分水角度,以适应地形、地势、水势的变化。

1923年这百年一遇的特大水灾过去了,经大修过的都江堰继续默默地护佑、灌溉着“天府之国”,岷江两岸依然升起了袅袅炊烟。

三次大修  奠定现代基础

1933年四川叠溪发生了7.5级大地震,地震后的特大洪水使都江堰水利枢纽工程又一次遭遇灭顶之灾。张沅为之呕心沥血19年的都江堰水利枢纽工程再一次消失了,得知这一噩耗后他伏案痛哭。

治水先贤6.png

图片来源于网络

地震后,重建都江堰的历史使命第三次落到了张沅的肩上。1935年冬,四川省政府进行都江堰大修。张沅在主持大修中,将鱼嘴位置西移10余米,向上游移动约30米,紧靠外江桥墩,深挖基础,安设地符;用卵石混凝土浇砌成顺水流线型新鱼嘴,同时加固百丈堤、金刚堤和飞沙堰,奠定了现代都江堰的基础。此次重建工程改用水泥砂浆砌筑后,经时36年一直保存完好,直到1974年才被新鱼嘴取代。

工程于1936年4月8日告竣,由四川省政府主持举行开水典礼。这一天就如法官的法锤落下一样,结束了上千年的摸索与改进的时代,开启了古老都江堰的现代化进程。

岷江赤子  不求功名

治水先贤7.png

图片来源于网络

二王庙大殿门两旁,至今陈列着张沅亲笔用隶书字体挥就的一副治水对联。这是1946年张沅亲笔书写,他以四川省都江堰流域堰务管理处处长的身份将都江堰的“深淘滩,低作堰”的治水格言编入了这副对联。

“深淘滩”指都江堰每年岁修淘淤时,必须淘至内江凤栖窝山脚下的河床底部所埋的卧铁显现为止,使内江河床保持一定的深度。这个卧铁的位置和深度,被张沅在3次大修都江堰的工程中改变了3次。每次都有不少人给他建议:加埋一根卧铁,在其上刻“×年张沅制”。张沅总是笑着说:“古来修堰者不计其数,何人留名?吾亦只修堰,留堰不留名。”

勤廉治堰  敬业忘我

据《四川水利志》记载,张沅连续治理都江堰近四十年,三次主持大修都江堰,是都江堰历史上治堰时间最长的堰功人物。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民国四川省财政吃紧,为了扩大都江堰灌溉面积,张沅的妻子曾筠兰主动把她勤俭持家所积攒下来的钱交给丈夫张沅拿去造水车;张沅的两个儿子几乎倾其所有,到了“只吃饭,不花钱”的地步……

1947年川西暴雨,都江堰告急。张沅父子不顾个人安危,数次在夜间身披蓑衣,手提马灯,风雨飘摇中站在索桥上观察鱼嘴情况,直到观察确认鱼嘴安全才返回。

1947年,张沅到四川省建设厅工作。1949年3月,作为建设厅官员,他验收了1948年度的都江堰岁修工程,这是他为都江堰做的最后一个工作。

张沅先生利用现代科技和材料改造古老的都江堰,使都江堰焕发了青春,为今天都江堰扩灌至1130万亩,供3000多万人用水打下了基础。

在40多年的水利工作生涯中,张沅先生以其开阔的视野、出众的治水智慧、艰苦的治水实践、科学的治水理念,廉洁奉公,一心为民精神为后人科学地探索和掌握都江堰治水的规律,实现人水和谐,提供了重要参考,为都江堰做出了重大贡献:

首次在都江堰的大修整治中对地形地貌进行了测量并绘制了施工平面图。

首次在整治鱼嘴时对基础进行了科学的处理。

首次在都江堰的治理中大规模地使用现代材料水泥。

首次培养了一批掌握现代科技的技术人才。

首次测定了飞沙堰顶高程和卧铁深度高程。

首次聘用外籍工程技术人员参与都江堰的维修整治工作。

同时,张沅先生还为后人留下了无形但宝贵的精神财富,那就是献身、负责、求实的治水精神,他无愧“现代李冰”称号。

治水先贤8.png

(来源丨成都市水务局河道监管事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