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甸区东濒长江、北依汉江、南临通顺河,三面环水,境内16条河流纵横交错,28个湖泊星罗棋布,年均降雨量1295.3毫米,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8.38亿立方米。近年来,蔡甸区坚定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加强水管理、用好水资源、改善水生态,县域节水型社会达标建设通过省级验收,获评第七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把牢节水“总开关”,构建系统管水新局面
蔡甸区把节水放在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位置,坚决贯彻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积极构建政府主导、水务牵头、部门协作的管水体系,为全域节水工作提供有力制度支撑和组织保障。
强化统筹推进。成立蔡甸区县域节水型社会达标建设领导小组,建立常态化调度、会商、分工、考核的闭环工作机制,及时研究解决节水工程项目建设推进难题。
强化刚性约束。坚持系统谋划,按照长计划与短安排、生产与生活生态、激励与约束相结合的原则,研究出台《蔡甸区节约用水“十四五”规划》《蔡甸区县域节水型社会达标建设实施方案》《蔡甸区农业节水奖励办法(试行)》《蔡甸区节约用水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全面增强节水制度性约束。
强化计划管理。将全区取水许可户、城关街道DN25管径用户、年用水量1万立方米以上的非居民用水户,全部纳入用水计划,实现全域计划用水管理全覆盖。加强工业用水计量,对3060家集中供水的工业企业,全面实行计量管理,并定期开展计量监督检查,督促问题整改。
打好节水“组合拳”,提升集约用水新质效
蔡甸区坚决落实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严格实行用水总量和强度双控,深挖各行业节水潜力,推动全域各行业用水方式由粗放低效向节约集约转变。
推进农业灌溉增效。以高标准农田建设为抓手,大力推广滴灌、喷灌、水肥综合调控等节水灌溉技术,在全区范围内推行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累计完成面积26.7万亩,成功创建省级节水型灌区2个,全域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605。
推进工业改造减排。严把项目准入关,建立重点监控用水单位名录,积极推广节水技术和设施,优先扶持好利来等食品烘焙龙头企业开展节水改造,对企业建设纯水机尾水回收利用设施予以奖补,不断提高企业水重复利用率。近三年,蔡甸区万元地区生产总值用水量下降9.72%,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18.74%,超额完成考核目标。
推进城镇建设节水。在中法两国合作建设的中法生态城,先行探索全省首个近零碳城镇建设样本,全面建立城镇再生水循环利用生态,高标准编制实施中水回用系统规划,建成8.1公里武汉市首个地下综合智慧管廊,投入运营可集中供冷供暖的“超级中央空调”,启动建设再生水厂、再生水管网、污水源热泵等项目,再生水利用率达到25.5%以上。
唱响节水“主旋律”,弘扬全域惜水新风尚
蔡甸区坚持把“共同缔造”理念融入节水工作各环节,鼓励更多群众、社会团体参与,大力倡导节约水资源、保护水环境、涵养水生态的生产生活方式,推动节水观念深入人心,形成社会共识和行动自觉。
突出典型示范引领。按照“示范先行、以点带面”的工作思路,深入广泛开展节水型单位、节水型企业、节水型小区等创建评比,全区已有16家重点企业、110家公共机构、21个居民小区获得节水载体认定,覆盖率分别达43%、18%和100%,示范引领效应不断放大。
突出节水设备推广。大力推进生活节水降损,公共机构节水型器具安装率达100%。投资3亿元实施居民住宅二次供水设施和老旧管网改造,有效防止“跑冒滴漏”现象,水资源利用效率进一步提高。
突出社会宣传教育。结合“世界水日”“中国水周”“全国城市节水宣传周”等时间节点,持续开展节水宣传进机关、进校园、进企业、进社区、进农村活动,充分宣传节水新技术、节水小常识,有力营造节约用水、科学用水的浓厚氛围。
下一步,蔡甸区将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全面落实国家节水行动要求,严守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红线,巩固拓展节水型社会达标建设成果,奋力打造绿色发展先行区。
(来源:湖北省节约用水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