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钦良
那天凌晨五点多,刚到外出巡查的时间点,我突然发现,中控室的电脑数据显示异常,经重启仍然无法恢复,由于不是什么大问题,因此谁也没告诉,随手发了一张电脑故障的照片到微信工作群(等天明再行报修),便径直到现场巡查去了。大约二十分钟之后,我回到中控室,发现里面居然多了个“陌生人”。老易来了,我心想一定是出了什么大问题,吓了一跳。“没什么大问题,早上起来小解,刚好发现工作群里的这张照片,估计你搞不掂,又不好意思打电话,因此上来看看。”(老易,广西防城港市企沙新区污水处理厂厂长,周一至周五都住在厂区,24小时对污水处理流程全程监控。)于是就如此这般教我恢复了电脑程序。我突然发觉,老易居然还有如此好相处的一面,与此前给人的印象大相径庭。
老易(左)与同事检修污泥回流泵
老易初到企沙新区污水厂时,以严格要求著称,对我们这些先期到来的“老员工”是十分不满意的,大到工作流程,小到办公区卫生,被他“数落”得一无是处。总爱把我们跟别的厂区相比,人家怎么怎么样,我们又如何如何。用他的话来说,切换个水泵都要请示汇报,甭说如何通过自行增减药剂量去控制污水运行成本了。嘴上还时刻念叨,环保企业就得有环保企业的样子,连自己的工作环境都搞得邋里邋遢的,就是没有责任心的表现。“差不多,也可以”之类的做事态度从来不是他的风格,这也许跟他曾经的军人身份有关吧,恨不得别人做事都像他叠“豆腐块”那样方正整齐。
老易不仅是这样要求别人,更是这样要求自己。比如,高效池里的青苔别人捞不干净,他会以身示范,再捞一遍;巴氏计量槽刷不干净,他会重刷一遍......他时刻告诫我们,污水水质好比敌情,随时会发生变化,一时的疏忽大意,“堡垒”就会被轻易攻破,造成超标,不可不慎。我们在工作中必须学会见微知著,从已然中预知未然,“行至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思想要不得。一旦发现异常情况,而不是先开口喊“救命”,应该立刻采取相关措施,切换或停止水泵,及时排泥,增加加药量等,以最小的的代价换取最佳的效果。
此外,老易还善出奇“兵”,重视污水处理中的技术改造,尽量减少一些不必要的“繁枝冗叶”,达到降本增效除风险的目的。比如,加药间原有的回用水管道太小,以往加满一池水需要两个小时左右,由于时间太长,运行班工友刚开了水,就忙别的事情去了,事情一多,顾此失彼在所难免,忘记关水是常有的事,以致加药间偶尔会“洪水泛滥”。老易注意到了这个问题,迅速着手进行解决。解决这个问题,首在缩短加水时间;缩短加水时间,关键在于增加单位时间内的水流量。老易很快就想到了管道增容(加大管径)的方案,加水时间长的问题迎刃而解,两个小时缩减为二十分钟,效率提高了五倍。再有,调节池底的污泥由于长时间淤积,如果按照以往的流程处理起来难度较大,搞不好还容易超标。老易又马上想到了通过节省某些处理环节,确保万无一失的方法——把这些无法降解的污泥在进入污水处理环节之前尽数除掉。说干就干,利用厂区原有材料,以最快的速度完成了挖沟槽、布管、焊接等任务,在调节池与储泥池的排泥管之间敷设了管道,提前把污泥去处,这样既降低了风险,又减少了能耗。
老易就是这样一个时刻保持军人作风,高标准严要求,雷厉风行,为着青山绿水,对污水处理工作永远充满热忱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