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大公报》:以“智”保量提质,供港水“生命线”续新篇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水务要闻

大公报1.jpg

暖春3月的深圳水库,青山叠翠,碧波荡漾,白鹭在水库上空轻盈翻飞。作为“香港供水生命线”东深供水工程的总调度站,深圳水库在过去50多年中,保量、保质向香港供应饮用水290多亿立方米,满足全港80%的淡水需求。今年恰逢东深供水工程建设60周年、投入使用59周年,粤港双方近期又签订新一轮供水协议,记者从东深供水工程运营管理方广东粤港供水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粤港供水公司”)获悉,以该工程为标杆,粤港供水公司依托全国先行起步的“智慧水务”高新技术体系和智能化常态运维系统,向香港供水实现以“智”保供应量,以“智”提水质,为大湾区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59年不间断

对港供水量、质齐升

上世纪60年代初,三面环海的香港饮用水极度缺乏。来自东莞的陈娟,在香港探亲时亲眼目睹市民乘船前往深圳取水后,得知东深供水工程即将启动,主动报名参与东莞段项目建设。

从1964年初开始,上万名像陈娟这样的建设者,以“要高山低头,令河水倒流”的豪迈气概,仅用不到一年便建成了规模宏大的东深供水工程。其后,工程历经三次扩建和一次全面改造,年供水规模由0.68亿立方米提升至24.23亿立方米。

供应量逐步提升,保障水质工作亦同步进行。长期以来,东深供水工程供港水保持了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中Ⅱ类水标准,这是地表饮用水的最高标准。从源头到终端,沿线各地为此付出了巨大的努力。比如,供港饮用水源头江西安远县,实行最严格的“三禁、三停、三转”措施,确保南下的水源几乎不受污染。又如,东深供水工程源头水库新丰江水库所在地,牺牲经济利益,累计拒绝了400多个有污染风险的项目。

从东莞到深圳再到香港,全长68公里的东深供水工程,实现了近六十年安全优质不间断对港供水。2021年,工程建设者群体被中宣部授予“时代楷模”荣誉称号,该工程也被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大公报2.png

东深供水工程的水源取自东江

无人机、机器人投用

巡检效率飞跃

如今,对东深供水工程的守护方式,已经悄然发生了变化。记者了解到,工程实行了国家级水管单位常态化管理,在智能调度、安全和运行等方面取得新突破。

太园抽水站取水口位于东莞桥头镇,是东深供水工程的第一级抽水站取水口。粤港供水公司工作人员邓雷展示新近投入使用的无人机远程操作系统,无人机的画面实时投射在位于室内的控制大屏上。他介绍,无人机都是提前设置好航线,从早上9点开始,先后巡下游航线和上游航线。通过这些实时画面,管理人员可在室内监控到水流、江面船只等情况,如果有异常,马上就能预警并处置。

邓雷说,这套无人机智慧管理模式,有效解决了巡查中堤坝、树木等遮挡视线的问题,极大提升了工程安全管理效率。

这样的智能运用,在东深供水工程沿线随处可见。在东深供水工程的“制高点”金湖泵站,一台智能巡检机器人沿着步道,用“眼睛”对准站内电气设备实时测温。金湖泵站站长刘宽广介绍,巡检机器人安装了两个摄像头,对肉眼无法发现的电气设备异常温度,能够拍摄、识别,与后台联动,自动生成报表。

大公报3.png

智能巡检机器人

大公报4.jpg

水质监测无人船     

“智慧水务”助力

安全、优质、稳定供水

大公报5.png

粤港供水总调度中心

在东深供水工程调度中心,工程全线设备设施已实现高准确率、高稳定性的远程集中监视、控制与调度,自动化监控系统可对沿线 8 万余个数据点进行“毫秒级扫描”监视,实时反馈工程全线各现场的设施设备的运行实况。同时,构建多梯级需水量精准预测及智能调度决策支持系统,可实现全线流量平衡、优化调度。

据悉,在“一流工程、一流技术、一流管理”理念下,粤港供水公司综合运用BIM+GIS 技术、数字孪生、北斗导航、5G 通信、物联网等新一代技术,将“智慧水务”升级到3.0版本,全力打造东深供水工程“全要素”透彻感知、全面互联、信息共享的运管系统,以数字化、智能化推动供港水保量、提质。

未来,粤港供水公司将始终坚守安全、优质、稳定对港供水的职责使命,以水技术创新之力,为助推粤港澳大湾区打造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作出新的贡献。

(来源:《大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