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城市蛙人”养成记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水苑文萃

■南京水务集团  范华钧

从一名不会游泳的“旱鸭子”到能自如潜入十米水深的“城市蛙人”需要多久?答案是一个月。

今年5月,我和同事胡宝军怀揣着忐忑的心情,前往上海交通大学潜水培训中心进行市政工程潜水员培训。之所以用“忐忑”这个词来形容,是因为我与同事都是“旱鸭子”,被选中参训,我们两要面临一次巨大的挑战和考验。

初到培训中心,老师告诉我们:“市政工程潜水员是从事城市地下管网及有限空间维护作业的特种作业人员,因为潜水作业需要装备青蛙脚形状的脚蹼,故而得名“城市蛙人”。

对于我们来说,前期的理论培训只是一道“开胃菜”,最关键的当属水下实训环节。训练第一天,在同事的帮助下,我穿上了潜水服,配上腰部用来增加自身重量的压铅,身上的装备重量已经重达50斤。站在水池边,我左手扶好面罩,右手抓紧安全绳与气管,顺势右脚迈向水池,“扑通”一声成功入水。在充分适应了周围环境后,我开始缓慢下潜。期间,老师不断地通过通话器与我沟通,随着深度变化,水压也不断增大。看着四周逐渐漆黑的环境,耳膜因水压所带了的刺痛感,水里传来的寒意不断冲击着我的内心,我几乎想要放弃这次训练。听到我呼吸开始急促,岸上的老师不断地安抚我情绪:“调整呼吸,你不要害怕,这些都是正常现象,我们随时沟通”,听着老师的鼓励,想到自己是一名退伍军人,脑海里涌现出那句“掉皮掉肉不掉队”,我咬紧牙关,继续下潜并摸索着抵达了指定位置。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潜水训练,虽然下水时间不长,但每一分钟都是那么煎熬。

后来的日子里,我和同事互相监督,彼此鼓劲,渐渐克服了种种压力。我们不仅能够在水下自如摸索作业,还掌握了气管发生堵塞后切换到应急气瓶等自救方法,最终顺利通过了的实操考核,成为了一名合格的市政工程潜水员。如今,我们已经能够在实战中发挥“蛙人”这门技能,在泵站前池检修时学以致用。

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这段培训的日子是我人生一次宝贵的体验,因为我找到了面对人生挑战时迎难而上的源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