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金良
年轻的时候,我可是个地地道道的“文艺青年”。那个激情燃烧的年代,作为南京自来水公司的毛泽东思想宣传员,我们不仅到公司下属的各基层单位巡回演出,还经常走上街头为市民表演节目,宣传毛泽东思想。我们的宣传队排演过革命样板戏《智取威虎山》)片段“定计”一场,文武场齐全。我个子高、台风稳,队里就选我扮演参谋长少剑波。参加市里演出时,省委党校大礼堂、东南大校大礼堂的舞台我们都登过。一场场演下来,掌声阵阵。
时光荏苒,我已退休20多年。如今,年过八旬的我白发苍苍。虽然步履蹒跚,走路也要拄着拐杖,但丝毫不影响我对音乐和生活的热爱。退休这些年,我经常参加旅行社组织的“一日游”活动。大巴车上,导游会组织大家唱歌,我这个老“文艺青年”总是带头唱,赢得大家一片叫好声。
我们去扬州玩,我会演唱《拔根芦柴花》《好一朵茉莉花》,还有《杨柳青》等民歌。我还喜欢唱《我的祖国》《敢问路在何方》《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十五的月亮》等大家耳熟能详的歌曲。作为“保留曲目”,像《天涯歌女》《四季歌》这些反串的歌曲,我也能轻松驾驭。因为热爱唱歌,我还专门自学过,所以乐理知识、发音技巧等都有点经验。
俗话说“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因为反复唱,我喜欢的十几首革命歌曲都是歌词烂熟于心。一起出去玩的“驴友”都认识我“老毕”,这些老朋友们很佩服我。每次上旅游大巴我一唱歌,他们就跟着后面和,一路歌来一路欢笑,大家一直唱到目的地,车厢里好热闹。
青年人就像百灵鸟,有他的晨歌;老年人就像夜莺,有他的夜曲。人到老年,最重要的就是不被年龄捆绑,勇敢地坚持自己的热爱。我们这群“人老心不老”的“驴友”以歌声为桥梁,去讴歌祖国的大好河山,去唱响美好的晚年生活,让最美“夕阳红”绽放耀眼的光芒。
(作者为南京水务集团88岁的退休老职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