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 黄 艳
导 读
文章从城市节水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多措并举推进城市节水工作以及以新理念、新思路继续抓好城市节水工作3方面,介绍了城市节水的总体情况,号召大家培养节约用水意识,让节约用水成为每个单位、每个家庭、每个人的自觉行动,同时希望各城市建立健全节约用水宣传长效机制,推动城市节约用水宣传常态化、制度化开展,为推动城市绿色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一、城市节水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城市是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空间载体,水是支撑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要素。我们始终坚持以提高用水效率为核心,以转变用水理念为突破口,大力推进城市节约用水工作,缓解了城市水资源的供需矛盾,有力保障了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正常生产生活。据统计,与2000年相比,2018年全国城市用水人口增长了103%,但城市年用水总量基本维持在600亿立方米左右,仅占全国用水总量的10%左右,支撑了全国60%的人口和70%以上的GDP。一是城市节水总量逐年增长。2018年城市节水量达到51亿立方米,相当于2018年城市供水总量的8.3%,较2000年增长了44%。从2000年到2018年,全国城市节水量累计达414亿立方米,相当于4个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调水量。二是城市人均综合用水量持续下降。2018年全国城市人均综合用水量为335升/(人•天),较2000年下降了35%。三是城市居民家庭人均生活用水量逐年下降。2018年全国城市人均家庭生活用水量为131升/(人•天),较2000年下降了10%。四是城市工业用水重复利用量显著增加。2018年全国城市工业用水重复利用量达856亿立方米,相当于17个太湖的水量,较2000年增加了125%。五是城市再生水利用量大幅提升。2018年全国城市再生水利用量达86亿立方米,是城市年均供水总量的14%,相当于614个西湖的水量,较2006年增加了8倍。
二、多措并举推进城市节水工作
(一)完善机制抓节水。一是编制实施城市节水规划。促进城市优化功能结构和产业布局,合理控制发展规模。二是加强用水定额管理。制定居民生活用水、民用建筑用水等相关的国家标准,指导各地因地制宜确定用水定额,科学下达计划用水额度,加强用水大户计划用水管理。三是推进节水“三同时”管理。新建、改建和扩建工程的节水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四是完善价格调节机制。与国家发展改革委建立城镇居民用水阶梯价格制度及城镇非居民用水超定额累进加价制度,发挥价格机制在水资源节约、用水需求调节方面的作用,抑制不合理的用水需求。五是开展节水型城市创建。推动实施水效领跑者引领行动,指导各地创建节水型城市,以点带面促进城市节水。截至2019年年底,全国共有96个城市创建成为国家节水型城市,占城市数量的14.3%。国家节水型城市中,建成节水型小区1.2万余个、节水型企业和单位2.3万余个。六是加强城市节水宣传。每年5月第二周组织开展全国城市节约用水宣传周活动,目前已连续组织开展29届。各地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宣传,组织节水宣传进社区、进校园、进企业等活动,普及节水知识,推广节水技术,培养节水意识。
(二)创新理念抓节水。指导各地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按照生态系统的整体性、系统性及其内在规律统筹推进城市建设,通过“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在城市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构建自然健康水循环系统,促进城市发展方式转型。我部与财政部、水利部组织在30个城市开展海绵城市建设试点。通过海绵城市建设,城市贯彻落实绿色发展理念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明显增强,城市中的降雨得到涵养利用、内涝防治能力明显提升,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明显增强。在试点城市的带动下,各地学习借鉴试点城市在工作机制、技术标准、管理制度、运作模式等方面可复制的经验,全国94%的地级及以上城市编制实施海绵城市建设规划,着手系统化全域推动海绵城市建设。三、以新理念、新思路继续抓好城市节水工作
要坚持精准施策、久久为功,推进致力于绿色发展的城乡建设,推动城市节水工作高质量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环境和幸福生活的向往。
(一)推进生态基础设施体系建设,构建城市健康水循环系统。以自然资源承载能力和生态环境容量为基础,合理确定城市人口、用水、用地规模,合理确定开发建设密度和强度,建设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匹配的山水城理想空间格局。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构建水资源供给、水环境治理、水安全保障相互关联的城市水系统,加强城市吸水、蓄水、净水、释水的能力,增强城市应对极端气候的弹性和韧性,形成健康水循环系统。构建连续完整的生态基础设施体系,实施城市生态修复工程,保护城市山体自然风貌,修复江河、湖泊、湿地等水体,加强绿地建设,强化城市水源涵养,加大雨水、海水淡化水等非常规水资源的利用,多渠道保障城市水资源可持续供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