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吉
丁静是绍兴柯桥水务集团无数技术岗位上的一个小小缩影。9年来,她从一名工艺研究员一步步成长为公司技术领域“带头人”。作为集团引进的技术人才和江滨水处理技术骨干,她带领公司研发团队始终围绕污水处理工艺路线选型、工艺改进、节能降耗以及技术创新等方面开展工作,默默奋斗在提升污水处理技术一线。
成长路上的践行者
2011年7月,丁静入职江滨水处理公司,开始了污水处理的技术探索之路。因为研究生阶段研究方向为生物和化学的交叉学科,对污水处理工艺、图纸、检测并未涉及。进入公司后,在有经验的师傅带领下,丁静花了近半个月的时间研读了污水处理书籍;随后,赴水处理公司实习2个月,熟悉了印染废水检测的指标及方法;10月,赴原柯海一号实训基地开展技术路线研发,每天泡在120吨/日的中试试验中,探究污水处理达标排放途径(目标COD100mg/L以下)。功夫不负有心人,2012年12月,由她负责的课题《绍兴县印染集聚区20万吨/天工业废水集中深度处理与回用技术开发》在县科技局成功立项并得到25万元的科研经费资助。
在重点工艺研究中,使她对常用的污水处理以及深度处理技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2017年5月,丁静担任技术部副经理(主持工作),承担了污水处理达标保障的责任。从实际困难和问题解决,逐步过渡到对污水处理技术道路的全面研究。围绕工艺路线,她积极探索污水处理提标提效,验证现有20万吨/日脱氮工程可行性工艺,为深度处理路线筛选等做好技术储备。
务实笃行的领跑者
在对污水处理工艺从零到壹、从无到有的学习中,丁静逐步成长为一名技术骨干,并带动身边一大批研究员的加入,在工艺选型、提质提效路上不断“摸爬滚打”。
为体系建设“领跑”。2012年12月起,在担任技术部化验室主任期间,丁静克服本身对体系不熟悉、没有专业检测团队等困难,建立起了自己的检测团队,以“师带徒”的方式言传身教,不断提升团队检测能力。从试验摸索到经验传授,从学习研究到亲身演示,在她的带领下,检测人员全部顺利通过盲样考核。2015年1月开始,为确保整个体系得以正常运行,她充分发挥团队作用,合理分配人员,针对每项体系标准涉及的资料都采用逐项落实的方式,最终在2015年11月顺利通过了CNAS现场评审。紧接着按照同样的方式,从了解CMA标准开始入手,结合之前CNAS评审经验,对标对表,完善资料,并不断强化检测人员的能力,于2016年12月顺利通过了CMA现场评审,在水务系统中成为绍兴市第二家、浙江省第四家具备CNAS资质的实验室。
为工艺路线研究“领跑”。2018年至2019年期间,丁静带领团队全面开展了一级臭氧+BAF、两级臭氧+BAF,两级臭氧+活性炭、改良芬顿等验证,在12万吨/日处理工艺筛选路线的过程中,探索并确定了高效离子气浮用于印染废水处理,从而为印染废水预处理打开了另一扇门。2019年,随着脱氮工程的投入运行,她带领团队深入开展污水处理专项问题探究,如预处理混凝加药量、浮泥的产生原因分析等,从文献查阅、小试试验,到大量试验药剂投加浓度比较,摸索出了一个适合生产运行控制的pH范围和加药顺序。
攻坚克难的担当者
2018年至2020年,丁静带领团队始终致力于研究工艺段的提标提效工作,重点开展了气浮高效絮凝剂的筛选。经过和厂家多次对接,尝试使用了数个系列,一次次从试验到上机,反复调整改进,终于筛选出了总氮和COD去除均能较为平衡的药剂。但筛选药剂只是第一步,紧接着,他们进行一系列实验:首先,针对不同来水开展大量小试验,来验证药剂的稳定性;接着,在生产现场采用单组气浮放大,观察总氮、COD以及出水带泥情况;同时,用该出水联合后段工艺,通过小试观察是否会对后段工艺造成影响,验证无影响后,启动联动性的生产性实验,最终完成了设备安装、联动调试和投产运行。仅此一项药剂的筛选就花了他们近半年多的时间。最终,气浮段COD去除率有了明显提高。
然而,丁静并未停止继续探寻其他优质、高效药剂的脚步。2019年下半年,为确保出水稳定达标和降低运行成本,丁静与她的团队进行了上百乃至上千次的试验论证,最终于2020年3月,投运使用了新型高效絮凝剂。正像她所说,要像钉钉子一样钻研技术。丁静带领着她的团队,在一次次失败和一次次尝试中,用技术捍卫住了长此以往的稳定达标排放。在节本降耗上也是成绩斐然,依靠该药剂,公司2020年吨水处理成本大幅下降。
此外,因执行《纺织染整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GB4287-2012需要,为解决当时公司工艺流程中并未建设脱氮工艺段,但又必须确保总氮指标达标排放(即总氮低于15mg/L)的问题,丁静一门心思钻在该工艺里,带领团队通过大量的文献查阅、标准参照、实地调研,最终找到了安装穿墙泵的最佳解决途径。经过几个月的试验,2018年逐渐在生产工艺上实现了减少乙酸钠的投加,直至不投加碳源总氮即可稳定达标的平衡。目前该项技术改造已经投运3年有余,除了在高温、秋冬季节交替等特殊情况下投加外,其他基本可以实现不投加。乙酸钠投加的大幅降低,每年为公司节约2000多万元以上。
每个行业有每个行业的匠人,丁静和她身后无数个研究员、技术员,用技术技能筑起污水处理稳定达标排放的坚强盾牌,她和每一个我们都一样,在工作中会遇到难题,碰到困难;她又和每一个我们不一样,她不言败,有着对技术追求的“倔强”,这些都是她身上宝贵的闪光点。
“技术之路,贵在专注,要有钉子精神。我是从这个岗位上成长起来的,就应该用我所学所悟,成为基层技术领域的中坚力量,才不辜负公司的培养,不辜负集团的期望”丁静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