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感好了,家里烧水壶里的水垢都少了。”居住在北京市通州区万盛南街附近的居民开心地说,于2017年投入运行的南水北调通州水厂让近百万通州市民喝上了甘甜的长江水。
自南水进京后,北京市供水格局发生了变化,南水在城区供水占比70%,实现了本地水、外调水双水源供水保障,接纳南水的水厂增至10座,受益人口达1300万人。借助南水进京有利形势,地表水厂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全面开展自备井置换,公共供水能力和占有率大幅提升,供水安全系数和集约化供水率进一步提高。
“十三五”时期,北京水务部门继续统筹城乡供水安全,建设与超大城市运行相适应的城镇供水工程体系,管理水平位居全国前列;着力提升农村供水规范化管理水平,农村地区供水保障能力与服务水平进一步增强。
建设骨干供水工程 供水能力大幅提升
“十三五”时期,北京市稳步推进骨干供水工程建设,第十水厂、南水北调通州水厂、黄村水厂、顺义城南水厂、延庆地表水厂等均已建成投入运行,丰台河西第三水厂、亦庄水厂、密云新城地表水厂等已开工建设或运行调试,大兴国际机场水厂、海淀温泉水厂、丰台河西第二水厂等正在推进前期相关工作。北京市城镇公共供水能力达到598万立方米/日,供水安全系数达到1.2-1.3。
2019年正式通水的黄村水厂一期是“十三五”时期供水工程建设的成果之一。它的投入运行有效缓解了大兴新城地区供水紧张形势,提高了供水安全保障度。
黄村水厂一期建设了引输水工程、净配水厂工程及配套工程,日供水能力18万立方米。水厂根据南水特性,选取了高效澄清、石英砂过滤、臭氧高级氧化及活性炭吸附、紫外消毒联合常规消毒等成熟可靠的净水工艺。
原水进入水厂后,依次通过格栅间、集水池及提升泵房、预臭氧接触池、机械混合池、高效澄清池、砂滤池、主臭氧接触池、炭吸附池、紫外线消毒间、氯消毒等十余道工艺处理后,生产出的自来水完全符合106项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再由配水管网输送到千家万户。
相关负责人表示,接纳南水的10座水厂均采用了国际先进的处理工艺,确保出水水质指标全部达标。
新改建1300公里管网 管网漏损率达考核目标
供水管网承担着将自来水从水厂输送到千家万户的重任。不断优化管线工程的建设布局,降低管网漏损率,是水务部门持续开展的工作。“十三五”时期,供水管网不断完善,北京中心城区、北京城市副中心及各郊区新城已新建及改造供水管网约1300公里,建成广渠路东延供水管线,城市副中心与中心城形成了供水管网连通的供水格局。建成了东五环供水干线、新机场供水干线、香山地区、北清路等供水管线,全面保障了新机场、香山、冬奥首钢赛区等重点地区、重点项目的供水安全。
据了解,北京市探索实践“分区调度、区域控压、小区计量”的管网精细化管理模式,对供水管网压力进行精准管控,实现了“一张大网、三个区域”的供水调度格局,不断的壮大专业检测队伍,分布在各处的管网漏失监测仪,使得管网安全运行水平进一步提升。管网漏损显著改善,2019年底城镇地区建成DMA小区1322处,中心城区建成DMA小区858处。全市城镇供水管网漏损率达到9.32%,提前实现了住建部要求“控制在10%以内”的考核要求,展现了建设和谐宜居之都的北京首善标准。
提升公共供水占有率 水质检测打造供水安全网
“十三五”时期,水务部门积极提升公共供水占有率,稳步推进自备井置换和老旧小区改造任务,累计完成1075个单位(小区)自备井置换和864个老旧小区内部供水管网改造工作(庭院线),累计新增140万市民用上公共自来水,不仅改善了自备井用水户水质,还促进了地下水涵养。“用了市政自来水,做饭都更香了。”家住通州区梨园镇翠屏北里小区的王阿姨笑着说。
据介绍,在自备井置换和老旧小区内部供水管网改造过程中,采用了安全度更高的球墨铸铁管和不锈钢管材,更新改造了老旧闸门、消火栓等供水设施。中心城区公共供水占有率由82.1%提升到90.5%,有效消除供水管网安全隐患,确保饮用水水质,提高供水安全保障度。
此外,每年水务部门还会对全市范围城市供水水质进行监督检查,并对供水厂站的供水设备管理制度、水处理工艺运行情况、日常水质检测记录等内容进行现场检查,全力打造了一张城市供水安全网,同时将检测结果向百姓公布,接受全社会的监督。
实施农村安全饮水工程 提高运行规范管理水平
将农村饮水安全放在重要位置,“十三五”期间,北京市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新建、改扩建集中供水厂6座,改造乡镇供水厂40座,实施村级供水站巩固提升工程1082处,建设供水管网550公里,惠及人口近20万人。
相关负责人介绍,为提升农村供水规范化运行管理水平,水务部门先后出台了《北京市乡镇供用水管理试行办法》《北京市村镇供水管理指导意见》等一系列文件,为农村供水工程运行管理的规范化提供制度支撑。指导各区建立农村供水监督管理体系,全面落实“三个责任”,健全完善“三项制度”,确保农村供水工程建得成、管得好、长受益。工作人员表示,“在延庆等区的农村供水站外墙上,一块饮水安全工程管理信息公示牌上清晰标注了主管责任、行业监管责任、运管责任等信息,进一步将农村供水的‘三个责任’向群众公开。”像这样的公示牌,全市还有2000个,且全部实现公示上墙,主动接受社会和市民监督。
集中强化乡镇供水厂规范化管理能力。组织开展乡镇供水厂规范化评估工作,按照A、B、C、D的评定标准,将全市100座乡镇集中供水厂划定为四级评测等级,找准差距定位,明确改进方向,助力提升全市供水行业整体管理水平和服务保障能力。
此外,注重补齐短板,提升保障水平。全市农村供水工程消毒设施配备运行,以实现“双百”为目标,加强调度、细化检查,截至目前,全市13个区182个乡镇3269处农村集中供水工程已全部配备消毒设施,如期完成任务目标。全面推进农村供水计量收费,突出规范管理、强化制度建设,实现从“包费制”向“计量制”的根本转变,增加农村供水科技含量,将传统用水计量与前沿科技应用相结合,依靠“物联网”、“打造云平台”,提升农村供水智慧化管理水平。
2020年年底前实现供水总表全计量全收费,截至目前,农村供水总表安装率已达97%,预计到2021年底,全市行政村将基本实现“一户一表、供水全计量、用水全收费”,将告别农水白用的历史阶段。(据学习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