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在创建生态城市的倡导下,市政道路排水工程设计引入“海绵城市”理念,这一理念提出就被普遍应用于市政设施排水系统中,主要涵盖如何调整区域排水问题,同时实现对自然生态的保护,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做好城市规划,也需要实现城市水环境的优化,并且做好降低城市内涝工作,让整个城市系统都能够更加完善地处理好雨水,实现对其的吸收和蓄渗,有效控制好雨水的流经途径,以更加自然的方式实现对其的处理。营造绿色生态环境等。
另外,还应该对地下水以及地表水等进行分类管理,实现各个系统的协调运作,这样能够充分体现出“海绵城市”的价值。
目前市政排水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排水设施不完善
现状市政排水设施中排水管道基本只考虑雨水的疏导排放,未考虑雨水的处理与回用,难以吻合当下“海绵”需求,给城市相关负责人员提出新的挑战,需重新考虑排水规划设计工作。
非常规水资源利用有限
城市水资源相对有限,不能满足城市发展建设的需要。当前,大部分城市硬化面积在增大。城市道路为人们出行带来便利的同时,也降低了城市透水面积比,使城市滞水不能很好的渗透到地下,而是需要以积水蒸发的形式进入大气,或者随城市排水管道循环,导致城市水自然循环运转体系失效,最终破坏城市原有水生态环境,使城市水资源流失。
受社会环境因素影响较大
城市发展进程中,排水系统设计改造需大量资金给予支持,但回报率较低。排水设施不一定能跟上城市的发展需求。当单次降雨量大时会增加排水负担,体现了排水设计缺乏统筹规划,雨水资源回用率较低等问题,这些问题难以契合当下城市发展需求。
海绵城市理念在市政排水设计的应用
路基排水设计
市政道路作为一个复杂、完整的系统,路基作为道路核心构成,与道路结构稳定性密切相关。路基正式设计过程中,充分引入海绵城市至关重要,依托科学、合理的给排水设计,可进一步提高道路应用年限,减少雨水积压带来坍塌风险,正是市政给排水需关注重点。
路基排水系统设计过程中,需积极做好各方面准备工作,结合当地环境做好系统性调研,积极掌握本地降水量、气候条件等,检测路基核心质量,为后续合理设计提供保证;需遵循提高路基排水能力和透水性基准,科学制定路基建设方案,严控施工材料质量关口,加强对新型材料及技术使用,保证路基结构稳定性。
人行道、车行道设计
市政道路的人行道可以考虑将面层材料采用透水性较强的透水砖,基层采用透水混凝土,形成利于透水的道路结构,使雨水的渗透效果提升,减少大量积水的同时,增强地下水回补功能,并且保证了行人的通行。
车行道在现有技术条件下,应充分考虑末端绿色雨水基础设施的设计和透水性道路面层的采用,优化雨水的循环体系。保证车行道基础功能实现的同时,提高其“渗、蓄、排” 功能,为交通提供优质服务的同时构建了友好的人居生态环境。
合理布设道路分割绿带
如果城市发生强降雨天气时又无法及时排走,极易造成城市内涝灾害发生。在城市基础设施设计中结合“海绵城市”理念,通过加强对道路分割绿带的优化设计,最大限度地提高道 路绿化率的同时还可将道路分割绿带设置成一个天然的水渗透、储蓄设备。另外应充分考虑其雨水的收集、渗透、储蓄能力,绿化带应设置雨水收集口,并能流畅的将雨水排入道路绿带中。
与城市绿地的衔接设计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市政道路与绿地存在密切相关性,不仅具备道路径流分流功能,而且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绿地渗透技术种类较多,不同形式基本原理不尽相同,道路和绿地的衔接模式会因为环境的差异性存在不同。
针对水资源不足区域内,需积极应用雨水回收及应用功能,实现对雨水的净化和循环使用,布设合理 排水管实现该目标。
针对水资源丰富区域内,可利用雨水截污净化技术将雨水排放汇总于特定区域内,减少雨季时期径流汇集现象。
径流污染较为严重的区域内,可通过植被缓冲带等技术加以控制,将水资源净化处理后用于绿地浇灌中,提高水资源利用率,符合我国提倡的可持续发展理念。
为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目标,市政道路排水设计过程中,需积极引入“海绵城市”理念,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合理使用海绵城市理念能够切实提升雨水排放效果,促进市政道路平稳运行。充分城市规划和发展建筑环境等方式,强化对雨水的收集和再利用,有效规划好雨水流经,充分利用更为自然化的城市净化方式。
(上水云智慧水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