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来,重庆持续晴热高温天气,导致城市用水量持续攀升。为缓解用水紧张,重庆水务部门通过“循环利用再生水”这一途径,来解决市政用水短缺难题。其中,在重庆璧山区,再生水用量已占市政用水量的95%。
中水回用把废水变“活水”。中水,又名再生水,是污水经深度处理后,达到一定的水质指标、可重新循环利用的水,也是国际公认的“城市第二水源”。与自来水相比,中水一般为消防用水、马路冲刷用水、城市喷泉;自来水则用于人们生活、生产。
高温天气下,随着城市用水量不断攀升,璧山区再生水用水量也屡创历史新高,自7月以来,已连续30天突破3万立方米,8月11日达到历史最高3.8万立方米,较去年同期增加162%,约等于一座近20万人口的区县级城市用水量。
璧山远离长江、嘉陵江,无过境水利用,境内水资源较为稀缺。为了开辟“第二水源”,破解缺水难题,璧山通过启动中水回用工程的建设、使用和推广,把废水“变活”。
炎炎夏日,走进位于璧山区观音塘湿地公园边的观音塘污水处理厂,一个个造型不一的池体坐落在厂区内。污水通过排污管网进入厂区后,经过常规工艺、深度处理等环节层层处理后,通过变频恒压供水泵站,进入中水供水系统。
处理后的中水和自来水的差别在哪里?“这些水和自来水看上去区别不大,清澈且没有异味,只是中水与自来水主要用途不同,出厂水质标准略有不同。”重庆水务集团所属渝西水务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璧山现有6座污水处理厂——观音塘污水处理厂、三角滩污水处理厂、高新区污水处理厂、来凤污水处理厂、青杠污水处理厂和丁家污水处理厂,污水日设计处理规模达到18万立方米。其中,再生水日设计供应能力6.9万立方米,每年可节约2500万立方米的水资源。
璧山城区已规划设置多处再生水取水点,并设置相应的指示牌,市政、消防等在取水点接上再生水管道口,就可直接使用。再生水可对缺乏补入水源的璧南河道进行生态补水,也可为璧山区非饮用水提供补给。璧山区现有污水主管道约341.5千米,再生水管网约77.1千米,基本建成“日”字形再生水管网系统。目前,璧山中心城区及扩展区市政环卫、道路冲洗、园林浇灌、景观用水、河道补水等,都用上了再生水,再生水用量已占市政用水量95%。
日前,《重庆市污水资源化利用实施方案》已正式印发,该实施方案提出,到2025年,全市污水收集处理效能进一步提升,全市新增污水再生利用生产能力约89万立方米/日,全市再生水利用率达15%以上,其中主城都市区再生水利用率达25%以上。
(重庆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