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从水利部获悉,8月25日,南水北调中线穿黄工程通过水利部主持的设计单元完工验收。至此,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全线155个设计单元工程全部通过水利部完工验收,其中东线一期工程68个,中线一期工程87个。这是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继全线建成通水以来的又一个重大节点,标志着工程全线转入正式运行阶段,为完善工程建设程序,规范工程运行管理,顺利推进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竣工验收及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基础。
穿黄工程全景。南水北调集团中线有限公司供图
水利部南水北调工程管理司相关负责人表示,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建设规模大、时间跨度长、涉及行业地域多,为保证工程验收质量,在南水北调一期工程全面开工初期,原国务院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委员会就明确了验收相关程序和要求,2006年原国务院南水北调办制定了《南水北调工程验收管理规定》,明确南水北调一期工程竣工验收前,要对155个设计单元工程分别进行完工验收。设计单元完工验收前还需完成项目法人验收,通水阶段验收,环境保护、水土保持、征迁及移民安置、消防、工程档案等专项验收,以及完工财务决算。
中国南水北调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2002年12月南水北调工程开工建设,2014年12月东、中线一期工程全线通水。通水以来工程运行安全平稳,水质持续达标,工程投资受控,累计调水超过560亿立方米,受益人口超过1.5亿,发挥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中线工程“水龙头”——陶岔渠首枢纽。 南水北调集团中线有限公司供图
据了解,此次通过验收的南水北调中线穿黄工程是南水北调的标志性、控制性工程,工程规模宏大,是我国首次运用大直径(9.0米)盾构施工穿越大江大河的工程,在黄河主河床下方(最小埋深23米)穿越黄河,工程单洞长4250米,设计流量为265立方米每秒,加大流量为320立方米每秒。工程于2005年开工,攻克了饱和砂土地层超深竖井建造、高水压下盾构机分体始发、复杂地质条件下长距离盾构掘进、薄壁预应力混凝土内衬施工等一系列技术难题。经过9年建设、8年运行,累计输水超过348亿立方米,工程各项监测指标显示,工程运行安全平稳。
东线第三级抽水泵站——淮阴三站。缪宜江 摄
“下一步,水利部将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的工作部署,加快推进工程竣工验收各项准备工作,不断提升工程综合效益。”水利部南水北调工程管理司相关负责人说。
(据人民网)
■延伸阅读>>>
完工验收的南水北调中线“咽喉”,你知道多少?
8月25日,南水北调中线穿黄工程通过水利部主持的设计单元完工验收。至此,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全线155个设计单元工程全部通过水利部完工验收,标志着工程全线转入正式运行阶段。
南水北调中线穿黄工程位于河南省郑州市荥阳孤柏山湾,由南向北穿越黄河,横跨郑州市荥阳市和焦作市温县,是南水北调中线总干渠。
穿越黄河的大型输水工程被誉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咽喉”。工程建设任务是将中线调水从黄河南岸输送到黄河北岸,在水量充沛时,相机向黄河补水。
穿黄工程曾经被称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中最难的一项,长江水在此潜越黄河。
最初设计论证时,如何穿黄有两种方案:一种是隧洞,即“入地”成洞;一种是渡槽,即“上天”作桥。
隧洞方案深埋黄河河床之下六十多米,对黄河河势泥沙的演变影响小,工程运行安全更能保障,同时施工及运行不会对黄河防汛造成影响。
渡槽方案地面结构简单,运行维护方便,还可以形成标志性建筑旅游景观。但最不利的是每50米一个桥墩,就像在黄河上增加了一个大的梳子,对黄河的泥沙、行洪和水势都会造成影响。
在后来的研究中,经专家们慎重反复的论证和比选,最终确定采纳盾构隧洞穿黄方案。
然而在实际建设过程中,建设者需要面对种种问题。
首先是复杂地质。河床游荡,河槽深度冲淤。复杂地质条件砂土地震液化、软土震陷、隧洞渗漏……
用于打隧道的盾构机刀盘上的100多把刀具需要应对砂层、土层、沙土混合等各种复杂地层的挑战。
据南水北调中线干线焦作段穿黄工程管理处高级工程师舒仁轩介绍,当下游线隧洞掘进到1360米时,刀具及刀盘严重磨损,已不能继续施工。便采用三轴搅拌桩对刀盘修复区域进行加固,通过焊接增加了30多把刀,还在滚刀上增加合金柱,才得以适应穿黄复杂地层的掘进。
接着的问题是双重水压。隧道内是有压内水的挤压,隧道外是黄河下外水的压力。
面对双重“高压”,中线工程最具挑战的部分——中国第一条双层衬砌隧洞横空而出。隧洞外衬为预制管片,抵御外水压力;内衬为现浇结构,抵抗内水压力;中间还有一层排水系统。三层结合就是“夹心饼干”。
施工中是利用特制的德国产盾构机,在掘进过程中把预制混凝土管片拼装起来。而内衬的现浇混凝土管身除了密布的钢筋网,还有数千条预应力锚索,他们组成了内衬的钢筋铁骨。加上夹在中间的设计巧妙的排水系统,将内水合理范围的渗出部分,通过网络收集起来又排入干渠,这样的构造既能抵抗黄河摇摆等巨力,也能扛住内外水压。
水利建设者靠一项项过硬的技术克服难关,靠魄力和勇气为长江与黄河“握手”连通“桥梁”,也因此开创了我国数个“第一”:第一次采用大直径隧洞穿越黄河,第一次在我国水利史上采用泥水加压平衡盾构进行隧洞施工,第一次应用双层衬砌的结构。
同时,穿黄隧洞盾构机掘进创造了我国目前盾构机始发最深的纪录。穿黄隧洞也是国内穿越江河直径最大的输水隧洞,开创了中国水利水电工程水底隧洞长距离软土施工新纪录。
南水北调中线穿黄工程于2005年9月27日正式开工建设,2014年12月12日正式通水,至目前,已安全输水运行近八年。
(综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