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临沂作为全国首批城市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城市之一,继21世纪初治理沂河、祊河等大河、2015年开始治理城区黑臭水体等中小河流后,2017年初又率先开展北城排水系统检测修复工程等污水系统提质增效相关工作,联动开发“水岸滩”、一体建设“堤路景”,推动河道“水清、河畅、岸绿、景美”综合化治理,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截至目前,临沂16条24段黑臭水体已全部治理完毕并通过了省级长制久清评估验收。这些成绩的取得,固然离不开市委、市政府及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领衔的众多责任主体敢于担当、勇于创新的进取精神,同时也跟临沂一开始便聘请专业技术咨询服务团队、坚持采用科学方式系统化统筹推进水环境治理密切相关。日前,临沂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城市建设项目驻场技术咨询团队负责人、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上海分院生态与市政所(以下简称“生态与市政所”)总工程师赵祥进行了解答。
赵祥,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上海分院生态与市政所总工程师,高级工程师,毕业于河海大学。在水环境治理与海绵城市建设领域,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了临沂市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城市建设的技术咨询工作,包括水环境整治系统规划、实施方案、提升项目计划、可行性研究报告、设计方案、施工图设计等一揽子全过程技术服务工作;承担了神木市窟野河流域(黄河一级支流)综合治理项目以及鹰潭市、贵溪市、上饶市、马鞍山市等多个城市的海绵城市建设、排水防涝专项规划项目。在生态修复方面,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了景德镇市“生态修复、城市修补”国家试点城市建设的技术咨询工作,包括历史水系恢复、山体修复、水环境治理等多个项目。此外还参与承担了多个城市总体规划、国土空间规划、战略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等不同层次项目中生态与市政基础设施规划的编制任务,发表了水环境治理、海绵城市建设、市政工程、生态修复、数学模型等相关学术论文10余篇,所负责及参与的项目共获得省部级规划设计奖项10项。
水体黑臭作为典型的“城市病”之一,治理的前提是找到问题根源。临沂黑臭水体的形成原因及存在问题主要有哪些?
赵 祥:纵观黑臭水体的形成历程,水体缺氧是发黑发臭的直接原因,水动力不足是外部原因,污染负荷过重则是根本原因。随着临沂经济及人口的持续增长、城市建成区边界的不断外扩,逐渐增加的污染负荷与不匹配的河道自身环境容量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大,城市水体不堪重负,逐渐变臭变黑,成为困扰居民生活的主要水环境问题之一。2015年年底,临沂全面启动城市黑臭水体排查与治理工作,通过水质采样与公众调查等多样化手段,最终确定了16条24段80.7公里的城市黑臭水体。
与其他城市不同的是,造成临沂水体黑臭的原因较为复杂。临沂虽是北方城市,却拥有南方水网的特征,境内有大小河流1800余条,城区“九河绕城”。同时建成区面积较大,所承担的污染负荷因素众多。通过梳理发现,临沂黑臭水体治理主要面临以下几个核心问题:
一是历史欠账较多,部分区域配套设施不足,分流制与合流制区域截污效率不高。虽然临沂在污水管网建设方面投入了大量的精力,管网覆盖比例逐年增加,污水收集处理率已超过90%,但受源头雨污分流不彻底、市政道路管网建设维护不到位、污水处理设施布局有短板、地下水渗入与河水倒灌等众多因素影响,实际截污效率不高,仍有大量污染物通过外渗、溢流等方式进入自然水体。
二是城市外围点状污染源分布较多,不少河流的上游虽然是非建成区,但依然分布着较多的生活、工业、畜禽养殖等污染,导致河流上游自身来水水质较差,进一步加重了城区内水体的黑臭风险。比如治理前的柳青河西支上游、祊河支流上游等,都存在这样的情况。
三是面源污染控制不力。在降雨的初期阶段,城市降雨径流中含有多种污染物,通过排水管网直排或溢流进入城市水体,导致水体黑臭。
四是内源污染治理薄弱。常年淤积形成的底泥会在流水、温度、人为活动等外部原因作用下,释放污染物,从而导致水体黑臭。
五是河道补水系统不足。临沂境内水网密布,地表水资源丰富,但可利用径流水和再生水利用率都较低,导致河道水动力条件不足。
六是管理体制待完善。临沂黑臭水体河道建设、管理主体较多,长效管理责任分工尚不明确,难以实现统筹管理运维的目标。部分跨区连贯水体因所属建设主体不统一而被强行切断整治,工程连续性、一致性无法得到保障。
(中国环境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