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水务集团 陈国庆
最近,我们在整理南京浦口拆迁区域资料时,翻阅到很多老旧供水查勘资料,我特意拿给年轻的客户代表看,跟他们聊起当年浦口供水查勘演变史。
从20世纪80年代初至今,查勘设计出图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1983年浦口水厂正式供水时,当时对外服务人员较少,查勘设计技术力量薄弱,基本上由浦口水厂第一任厂长戴岱负责查勘出图。戴厂很有才华,他绘图的字体和画图风格,按照南京人的说法就是“格格正正”,十分养眼。
随着业务扩展的需要,浦口水厂于1983年成立了外勤组,专门负责查勘出图与施工。1985年,外勤业务股成立了,股长是当年获得过“南京市新长征突击手”称号的郑富伦,他精通施工管理与查勘设计,他的言传身教,深深地影响着我们那一代人。
1986年,居民接水申请逐步放开,业务量开始猛增。当时没有电脑,也没有CAD技术,查勘人员都是骑着一辆28大杠自行车到查勘现场。靠一把尺子一只钢笔,速度慢、效率低。为解决手工绘图速度慢的问题,对于一条街、一个片区大面积申请接水的用户,我们讨论后决定采用蜡纸刻版、油印出底图的方式出图,这样极大地减轻了劳动强度,提高了工作效率,这个方式和当年印刷《挺进报》很相似。
1998年,高新供水所出资60万元,委托南京军区八一测绘大队,将我们供水范围内所有的管线进行测量,形成了1/1000图纸,江北有了首套电子版图纸。当时我们没有CAD技术,查勘人员只能参照1/1000图纸管线和设施进行查勘,回来后再把图纸上相对应的地形,用复印机拓印到地盘图上面再打印,然后再手绘图纸,其过程十分繁复,效率依然低下。
第二个阶段是586电脑、打印机开始普及,初步开启电子化出图。2002年底,江北分公司成立,查勘组进行了重新组合。一开始是在1/1000电子图选中位置后,打印到查勘单地盘图上面,然后手工绘制图纸。2003年下半年,查勘人员学习了CAD技术,当时江南的用户服务中心还组织了技术交流,我们十分羡慕。今非昔比,随着数字化绘图技术日新月异,现在出图快,图纸效果和质量也非常好。而声控、光控,那些打印出图的“黑科技”,让我们无比期待。
时光飞逝,如今我也成了大伙眼里的“老同志”,看着那些泛黄的手工图纸,往昔查勘工作的情景历历在目。令我感动和自豪的是,一代代的供水查勘员交替更新,大家那种默默奉献,精益求精的态度永远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