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波光涛史里的岳阳楼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水苑文萃

■邵阳市自来水公司 佘雯霁

怀着“忧天下之于已任,积厚德之于载物”的肃穆之情走近岳阳楼。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远去一千余年,而他的文与他赋予中国贬官文化含义的名楼还依然相互依存在时间和空间里。哪种传承得更为久远,怕无从预见。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文以物呈现原貌,耳闻四海,物借文而熠熠生辉,名扬五洲。彼此依托,引发后人,一代代,一簇簇,往往来来,慕名瞻仰。

他屹立于岳阳古城之上,背靠岳阳城,俯瞰洞庭湖,遥对君山岛。《三国志》载:孙权于“夏四月(赤乌三年)大赦,诏诸郡县治城郭,起谯楼,穿堑发渠,以备盗贼”。可证岳阳楼始建于三国年间,风雨飘摇,历经多次重建与修缮,最后定型于1984年。时光倒返,想象飞流,穿越楼史的隧道,仿佛看到三国时期吴国统率之才周都督,旌旗铮铮,鼙鼓震天,似在洞庭湖中百里扬帆,挥军如棋,战船梭梭,水雾迷惑,眉宇藏计,虚实难辩。又见诸葛胸有成竹,羽扇一拂,东风骤起,羽扇一摆,乾坤已转。一夜间江山已定,涛声拍岸已有千秋载。

洞庭湖的水,浪滚浪从古流到今,从未间歇,积淀了多少英雄壮志!也流淌着多少儿女情长!

洞庭湖,跨湘、鄂两省。北引松滋、太平、藕池三江水来汇,南和西面有湘江、资水、沅江、澧水注入,经城陵矶排入长江。水域壮阔、容纳四水、气吞长江,美名“八百里洞庭”。两岸土地肥美,气候温和,雨水充沛,盛产稻米、棉花。湖内水产丰富,航运便利,孕育了世代潇湘儿女,也流传了许多瑰丽动人的传说。娥皇、女英两位公主日夜盼夫,以涕挥竹,泪迹斑斑,得来 “湘妃竹”。悬吊在君山岛的“飞来钟”好久没有敲响,还在那里环顾四周,警惕着岳飞来袭。柳毅传书龙宫,曲折招婿的趣事,已成为美谈。也似乎洞庭湖的水格外留恋岳阳这片故土,北上迂回在这里眷恋。哦,原来是都督的爱妻小乔化作洞庭湖水温婉地流淌在岳阳楼旁,缓缓向东,不舍离去。

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领略过洞庭湖的气魄和胸怀,才会懂得岳阳楼的历史凝重和文化涵养。

登临岳阳楼,已近黄昏。秋阳斜照楼身,瓦片金黄,闪烁着一种矍铄的光芒。貌似一位隐归的老者戴着斗笠静坐在湖边独钓,饱经沧桑却置世事于心外。楼分三层,翘角向天,巍然耸立,与江西南昌的滕王阁、湖北武昌的黄鹤楼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

步入楼中,范仲淹著名的《岳阳楼记》从漆黑的牌匾跃然而出,犹如滔滔湖水,意味绵延。全文三百六十八个字,字字句句透出作者贬谪悲沧、忧国怜民之感。范仲淹幼年丧父,生活贫苦,却刻苦读书,从小就立下“不能利泽生民,非丈夫平生之志”的誓言。他仕途几十年数遭贬黜,却以旷达的胸襟,矢志不渝地坚持自已的政治抱负。读完文章,满装着一胆蚁才雁志,不由得凭窗远眺,洞庭湖景揽收眼底,水面波光粼粼,翻涌着万古常新的浪涛,“波震岳阳城”的壮丽气势直泻心底!想起千年前的范仲淹也就站在这里,借寄此情此景,写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句。

退出楼阁,心情实难以平复。先人已逝,文昭百世,名垂青史。我慕名而来,壮志而归,中国儒学文化源远流长,影响至深,热血儿女应饱读诗书、胸纳百川、历经磨难,心存天下之鸿志、忧天下之于已任、积厚德之于载物才能肩挑重担,成就一番事业。岳阳楼,在波光涛史里沉沉浮浮,阳光掠过,苦难捱过,沧桑过后,仍以年轻的姿态承载着风雨,挺直着脊梁。他和《岳阳楼记》相得益彰,在中国文化和人民的心中树立了不朽丰碑,勉励着艰苦耐劳、爱国敬业的当代中国人民肩负着国家之兴衰、民族之复兴的历史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