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中供水有限责任公司 张 慧 贺国敏
我拿出手机,看了一下时间:9点35分,大巴车终于缓缓的停在了古城南门停车场。今天是第十二个中国旅游日,走下大巴,并没有出现想象中的熙熙攘攘的人潮,整个广场上仅有稀稀落落的几个人。呼吸一口古城新鲜空气,胸中因为乘车带来的乏累一扫而光,不禁在内心轻叹道:平遥,我又来了。大家迅速戴上导游为我们分发的耳麦,随着导游的引导,进入迎薰公园。
掠过迎薰公园青石板铺就的路面,垂柳夹道,身在其中,心情怡荡。左手边的护城河里一丛丛荷花也是典型的“看天吃饭”,由于今年气温给力,它们也是急切地探出一颗颗圆圆的“小脑袋”来,随着清风摇曳着身姿,和游客们套着近乎。
穿过迎薰门,就进入了作为古代城市主要防御设施之一的瓮城。平遥的瓮城均为方形,与大城同高,城顶建战棚。瓮城设内、外门,平时检查来往过客,有可疑时报警即可关上两座门,瓮城内被关之敌人即成“瓮中捉鳖”之势,故名之。我在城内四处找寻,渴望发现一处刀枪箭矢留下的痕迹,以证明历史上的平遥属于兵家必争之地的荣光。然而,除了看到地上石头铺就的路面上一道道如蟒蛇交汇的痕迹外,再无其他。导游告诉我们,随着商业的繁荣,晋商的活动区域遍及全国各地,平遥城里催生出了无数的镖局和钱庄,一道道的车辙印,便是那个繁荣时代的生动记载。虽然历经风雨的洗礼,但是,车辙印依然清晰的保留了下来。我用手抚摸着地上的车辙印,耳边仿佛响起了镖师们洪亮的声音“出镖嘞——”,然后一辆辆满载货物的马车走过人声鼎沸的街道,我在人群中看着他们穿过瓮城,车辙在路面上摩擦发出“咯吱咯吱”的响声,最后慢慢的消逝在城门外黄土的尽头。
穿过瓮城,通过朝晖门,一行人作为新时期的文艺工作者自然应当遵循古人“文官走左、武官向右”的礼制,从左侧台阶拾级而上。期间,一位大姐笑着说道:那中间的路是给谁走的呢?导游解释说:中间没有台阶,是古人修筑城墙时,给骡马运输石料准备的。登上城墙,眺目远望,古城景色尽收眼底。城池平面呈方形,略偏东南向。城墙周长6000余米,墙高6-10米,城上筑重檐歇山顶城楼,城楼上“四省通衢”赫然映入眼帘。环城而行,每隔一段距离,筑有一个凸出的马面,供瞭望和弓箭侧射之用。整个城墙路面全部用青砖铺就,内筑女儿墙,女儿墙的由来,根据宋代官府编写的《营造法式》上有个书面解释:“言其卑小。比之于城,若女子与丈夫也。”意思是说城墙高大厚实,保伟丈夫;女墙单薄短小,像弱女子。但我却宁愿相信民间流传着的一个故事:早先城上并没有女儿墙,有一次一个老人被拉来做工,和他相依为命的小孙女也天天随他来到城上,坐在旁边观看。一天,一位累极了的民工昏昏沉沉中竟走到城墙边上,小女孩怕他掉下城去,用力向里推他,不料用力过大,老人虽然得救了,小女孩却摔死了。为了纪念她,工匠们在城上修起了矮墙,并把它叫做女儿墙。这实在是个感人的故事,我们也为小女孩舍己救人的的行为而唏嘘。整座古城墙,垛堞绵延,楼橹耸峙。奎星楼、点将台、文昌阁点缀其上,以“龟城”享誉古今。难怪古城被中外专家、学者称为“华北第一城”。
由于时间尚早,城墙上旅游的人还不是很多。我漫步在城墙上,走过脚下的风雨沧桑,品味凝固于土泥砖石中源自久远历史的智慧和艺术,那是丰富而凝重的旋律,随青灰色的墙体绵延伸展,述说古城的脉动,引人抚今追昔。
下了城墙,大家稍事休息,又在导游的引导下,穿梭在古城的大街小巷,正当自己快要迷失在古城的各色建筑里的时候,耳边响起了导游的声音“各位游客,现在呈现在大家眼前的建筑群就是——古城县衙”。
平遥县衙坐落于平遥古城中心,县衙大门外隔道相对处立有一照壁,照壁以南称为“照壁南街”,右侧有“申明亭”。洪武五年,明太祖朱元璋诏令全国各州、县修申明亭,凡民间婚姻、田产、地基、斗殴等纠纷,须先在申明亭由各里长调解,调解无效者方可具状击鼓,实际上申明亭的作用和我们今天法院的诉前调解中心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衙门口两柱上的对联:“莫寻仇,莫负气,莫听教唆,到此地费心费力费钱,就胜人终累己;要酌理,要揆情,要度时世,做这官不勤不清不慎,易造孽难欺天”。对联传承了古老的中华文明,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和法治思想,读来颇耐人寻味。
大门右侧廊下架设登闻鼓,百姓可击鼓上闻,申诉冤屈。左侧立有两块石碑警示:越诉苔五十;诬告加三等。可见越级上告、诬告都是要受惩罚的,击鼓之前大家可要想清楚了!
县衙内的第一道门叫“仪门”,顾名思义即“礼仪之门”,中国自古就是个礼仪之邦,按照儒家伦理,社会各个阶层各有自己的位置,礼制是丝毫马虎不得的。仪门通常关闭不开,只有在重大庆典活动时才打开,以表隆重。仪门两侧有东西两个角门,东为上,故东门称为“人门”,也叫“喜门”,是供知县平常出入的,而西门则称为“鬼门”,也叫“绝门”,通常也是关闭不开的,只有在提审人犯,押解死囚赴刑才开,且死囚必须走鬼门。仪门是县衙中最为雄伟的一座门,青墙灰瓦,乌梁朱门,上有黄铜大钉,以显其威严庄重之仪。仪门门外有联:门外四时春和风甘雨;案内三尺法烈日严霜,强烈的对比反衬出衙门内外氛围的天壤之别。
进入仪门,院内东西两庑各有房11间,统称“六部房”,便是县衙内各部门的“办公场所”,分别协助知县办理吏、户、礼、兵、刑、工等事宜。县衙大堂坐北朝南、高耸威严,上书“亲民堂”,全县所有的大案、要案、命案都要在大堂审理。官台上设案,上置“文房四宝”、火签筒、惊堂木,官印盒置于右侧。当知县升堂端坐,正好是升起朝阳的位置,表示日立中天,王法公允。不禁对古人设计构思之巧妙油然而生钦佩之情。公堂楹柱上悬有楹联: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时时提醒知县做个为民做主的青天大老爷。
穿过大堂,就到了县衙宅门前。宅门就是进入二堂和内宅的门户了。宅门两旁是门子房,我不禁想起高中语文学过《红楼梦》选段的“葫芦僧断葫芦案”那一课提到的门子,估计就是住在这里的人了。
二堂是处理民事纠纷、调解之所,是处理日常一些小事,犯不着动用大堂来审理,而申明亭又调解不了的纠纷。二堂地面没有跪石,可以站着调解。对联:与百姓有缘才到此地;期寸心无愧不负斯民。
“一座古县衙,半部官文化”,徘徊于古城县衙,眼前所见无处不体现清廉、为民的中心思想。在晋商昌达兴盛的百余年间,平遥县没有出现过一任贪官,当地繁盛的商业文明孕育了特有的官场文化。平遥县政府2009年将其辟为全县党员领导干部廉政教育基地和廉政古文化传播基地,让每位游客在驻足领略古县衙浓厚的吏治文化的同时,感受一次廉政古文化之旅。
著名学者余秋雨先生在《抱愧山西》中曾说:“山西最红火的年代,财富的中心并不在省会太原,而在平遥、祁县和太谷,其中尤以平遥为最。”平遥是晋商的重要发祥地。明清晋商纵横欧亚九千里、称雄商界五百年,而诞生于平遥的票号,更是创造了晋商发展历史上的一座高峰。当年,雷履泰敏锐地捕捉到了历史变革中蕴藏的巨大商机,运筹帷幄,创立了日升昌票号,开启了一个“轻重权衡千金日利,中西汇兑一纸风行”的全新时代,使平遥一度成为全国的金融中心,创造了汇通天下的商业传奇。
日升昌票号采用三进式穿堂楼,东侧为狭长的南北小跨院。主院分前后两院,前院设置柜房、信房、账房等营业用房;后院设置客厅和客房。正房为柜房,是票号对外营业的场所,相当于银行的营业厅。客户从大门进来后,在东柜房办理存款、取款和汇兑等业务手续,到西柜房收支现银。西柜房的里间设有票号的地下金库,深约两米多的地下室用于存放金银。西边厢房是当年票号的信房,是专供处理往来信件用的。东边的厢房是当年票号的账房,是处理账目的地方。分隔前后院为票号的客厅,有南北二厅,是接待大客户的地方。后院是票号的客房,相当于招待所。
日升昌票号的工作人员为我们详细讲解汇票有完善的防伪手段。专职人员用毛笔书写汇票内容并在关键部位加盖戳印,其笔迹同时通报“日升昌”遍布全国的51家大小票号;汇票书写时实行以汉字代表数字的密码法,并以月或季为时间更换,以防泄密。这些密押外人是根本无法解密的,在日升昌票号的经营史上,从未发生过款项被人冒领之事。
在日升昌院内的墙壁上可以看到缝隙间夹着铜钱、铁钱。根据导游介绍,这是当年商人取“铜墙铁壁”的寓意,寄托建筑稳固的希望。这也从侧面说明日升昌在当时的富足程度。
漫步在古城里,你从来不需要考虑应该去哪里,只需信步走去,脚下步步都有风景,哪怕是一块青砖!眼前处处都有风情,哪怕身边的一棵古树!走累了,就在路边随便找一家小店坐下,来一碗平遥碗秃,点一份平遥牛肉……价格都很便宜实惠。一边吃,一边和热情的当地人聊聊天,听他讲讲民间流传的晋商的故事。
匆匆的是过客,不变的是千年的历史。古城的一日虽然短暂,但来到这里,人仿佛穿越了历史。古城涅槃,必有重生,夕阳下的古城美的令人陶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