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护住“清水绕人家”的水乡美景——清水工程完工投运:一渠清水润龙城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排水卫士

■王一瑜


为全面落实绿色发展理念,进一步实现老城厢滨水空间品质与城市建筑文化风貌同步提升,打造“品质城厢”、“宜居城厢”,力求重现 “清水绿岸、鱼翔浅底”的江南水乡风貌,达到有河有水,有水有草,人水和谐的美好景致,江苏省常州市住建局排水管理处于2021年5月正式开工建设常州市老城厢清水工程,目前,工程已正式进入调试运行阶段。下一步将为实现河道生态自净功能的恢复,深入推进水生植物规模化种植,预计5月可以下种。


老城厢清水工程分两阶段建设:一是重点针对汛期和非汛期的不同时段,优化组合各设施运行,充分保障河道实现“水清”;二是以规模化的水下森林为重点,加快水生态系统建设,总体实现“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三水统筹的建设目标。工程建设内容可以用“332”来概括,即三处超磁净化补水泵站、三处末端抽排、二公里补水管道。具体是指,在广化桥、椿桂园、青山绿地3处建设超磁净化补水泵站,从关河、运河取来的优质水源,经超磁系统净化处理后输送至市河起端,作为洁净水源补充入河,同时在西市河、东市河、锁桥河末端设置3处抽排泵站进行抽排来增加水体动力,进而提升水体透明度和水质指标。在水体净化的同时辅以生态修复措施:在南市河西起天禧桥,东至和平路,长约1.2公里河段构建以沉水植物为主的水生态森林试验段,在河道内形成水生植被,实现水体自身生态系统的构建与完善。


老城厢清水工程沿城市核心区河道设置,工程实施过程面临工程体量大、分布零散、闹市区施工面狭小、施工难度大等众多难题,要如期完成工程建设,实现目标任务,施工各个阶段必须紧密衔接不扯后腿。


谋划早,提高工作预见性。2017年起,常州市排水管理处就开始谋划清水工程的建设,主要设计思路是取外河优质水源经水处理装置处理后补水入市河,再通过末端基流泵站排水,形成24小时不间断补水活水,同时通过种植水下森林,恢复水体自净能力,通过自然做功、细水长流达到水体水质恢复的目标。谋划阶段发现老城厢范围已经全面建成,清水工程水处理装置难以选址建设;道路狭窄又没有实施空间,补水等管道难以建设;市河为文保设施,不具备条件在周围进行较大的建设行为;市区人口密度大,交通影响大,何种施工方式能降低交通的影响、减少对居民的影响,面对以上一些列的外部矛盾、难以想象的施工难度,常州市排水管理处早有预见到,并立即着手协调处理。


启动快,基础工作打稳扎稳打。一是优先源头治理。提质增效“333”专项行动实施以来,城区连续两年开展建成区“小散乱”排水户调查整治,累计完成463个存在问题的排水户整治。二是截污纳管保障。2019年以来,持续开展市河排口动态调查,累计完成19个排口工程截污,结合老城厢复兴工程建设,进一步提升和完善中心城区污水管网,建立了常州特色的长效管理机制,为市河实现清水目标打下坚实基础。三是前期手续集中办。在项目开工前提前梳理各类行政手续、预判各类居民矛盾、对接各个属地街道社区、协调各个辖区交管部门。加快绿化、交通、道路、水利等相关前期手续办理,短短一个月内完成各类手续办理共计10余项,开展交通组织方案对接、主动走访居民、对接社区物业约20余次,为项目如期开工建设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便民优,办好群众“心头事”。广化桥泵站出水管工程,管道沿横兴弄-建新弄-西下塘敷设,道路狭窄,交通繁忙,沿线途径开心幼儿园、横兴弄商业街、居民小区、企事业单位等,项目组通过反复模拟、周密布置、多方协调,利用暑期完成了开心幼儿园主通道的管道工程施工,确保了幼儿园的准时开学,算好了时间差。同时,合理设置开挖断面,施工断面有效避开小区主要通道、企事业单位主要出入口,打好了空间差。其次,积极沟通。居民的每次诉求我们都认真对待,迅速响应。一方面与社区、物业建立联络机制,了解和掌握小区居民的活动范围,张贴居民告知书,留下沟通渠道。接到居民诉求迅速响应,第一时间赶往现场,解决居民棘手问题。同时,与社区物业一同走访影响较大居民,事前解决出行、车辆停放等问题,做到对居民影响最小。另一方面做好敏感区域施工的居民解释工作。因超磁泵站大多设置于永久绿地及公园内,工程实施将占用部分绿地作为施工场地,影响居民娱乐健身场所。因到公园休闲的居民流动性大,项目组除在公园各个主入口设置居民告知书进行公示外,各个时段轮流在施工影响区域等待居民,耐心的将清水工程实施的目的、意义一一向居民讲解,得到了来园居民的认可和理解。


创新强,激昂智慧排水内生动力。一方面老城厢清水工程,采用了设计采购施工一体化(EPC)工程总承包管理模式,在工程总承包牵头单位统一协调下工程设计、采购、施工各阶段做到无缝对接,为实施过程节约了大量沟通协调的时间。另一方面在老城厢清水工程建设中,项目组全面运用信息化、智慧工地管理技术。运用视频监控系统、安全帽识别系统、视频监控系统等智慧工地新平台变被动管理为主动管理,弥补传统工程管理方式的不足,大幅提高了管理效率。此外,工程还融入了绿地环境元素。在设计阶段,充分考虑泵站与城市街头绿地相融合,降低对城市景观的影响,功能建筑藏于地面以下,在满足运行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压减地上部分建筑面积和层高,外观设计融合绿地主题元素,通过乔、灌木搭配种植,达到融入公园绿地环境的效果。再因地制宜在补水口打造水文化小景,实现居民与“清水”零距离。


工程在试运行了一阶段后,取得良好成效。河道水质指标提升,通过外河优质水源处理后持续补充到市河,市河水质整体较工程实施前提升了一个类别以上,其中TP等指标达到III以上水质标准。超磁处理设施对源水中TP、SS等污染物去除率显著,去除率分别可达85%、80%。河道透明度感官明显改善,大部分河道实现了清澈见底的目标,时有沿河踱步拍照及垂钓居民。河道自然水动力逐步恢复,为水生植物营造了良好的生长环境,也为生态自净能力的恢复提供了保障。


下一步,常州市排水管理处将与水利、生态环境等多部门联动,加强协调配合,定期互相报送、汇总、分析运行信息。联合探索开展河道基底改良,深入推进水生植物规模化种植,打造以沉水植物主的“水生森林净化系统”,重构水生态环境、提高生物多样性,最终实现河道生态自净功能的恢复!目前为种植沉水植物准备的木桩已经在河道内设置完成约90%,预计5月可以下种。“清水绿岸、鱼翔浅底”的江南水乡美景指日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