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贵阳国家节水型城市创建成果看过来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水务要闻

  2011年,贵州省贵阳市成功跨入“国家节水型城市”行列,并于2015年和2019年顺利通过国家节水型城市两次复查。贵阳市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突出新发展理念对城市节水的引领作用,坚持以水定城、节水优先,以系统思维实施国家节水行动,形成全社会节水强大合力。2021年,贵阳市将“巩固提升国家节水型城市创建成果”列为“强省会”行动重点内容,各项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完善城市节水机制 健全节水法规制度


  先后出台《贵阳市城市节约用水管理条例》《贵阳市城市节约用水管理实施规定》等一系列节水法规制度。2020年,随着《贵州省节约用水条例》的颁布施行,进一步推动贵阳市城市节水工作的法治化建设。

  

  实施节约用水奖补。依据《贵阳市节水奖补办法》,对164家节水成效显著的企业(单位、居民小区)实施奖补,奖补金额共340万元,激发全市用水单位参与节水技改、践行节水行动的积极性。


  严格计划用水与定额管理。严格执行国家、省级用水定额,建立供节水数据信息共享平台,对6000余家非居民用水单位实行计划管理,并实行超计划超定额累进加价收费制度。全市计划用水覆盖率持续稳定在90%以上。


  推进节水“三同时”管理。对新、改、扩建工程项目严格落实节水“三同时”管理,结合优化营商环境工作要求,推行告知承诺、“减时长”、“减材料”、“减跑动”等举措,实现施工用水许可证全程网办、一日办结。在贵州省2021年度营商环境考评中,贵阳市“获得用水”指标得分排名全省第一。


  着力提高城市用水效率 推动再生水生态利用


  全市建成污水处理厂39座,所有污水处理厂出水水质达到一级A标,其中30座再生水厂出厂水部分指标已达到地表水四类标准。2021年,全市污水处理量约6.3亿立方米,其中6亿立方米作为南明河流域生态环境补水。目前,贵阳市已启动再生水利用配置试点城市建设。


  狠抓城市供水管网漏损控制。2021年,投资约0.5亿元,完成公共供水管网新建、改造约207公里;贵阳市城市公共供水管网漏损率为9.48%,低于城镇公共供水管网漏损控制标准。


  大力推进工业节水。建立重点企业用水监控名录,定期开展水量平衡测试,指导工业企业实施节水技术创新和改造,培育节水型企业。2021年,贵阳市工业用水重复率达91%,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至每万元38.4立方米,节水型企业覆盖率达59.49%。


  推广节水器具。定期联合市场监督管理局开展节水型器具执法检查,从源头杜绝淘汰器具销售;不定期对贵阳北站、贵阳机场等用水量较大的用水单位进行执法巡查,确保节水型生活用水器具市场抽检合格率达100%。


  筑牢节水社会基础 推进海绵城市建设


  依据《贵阳市中心城区海绵城市专项规划(2016-2030年)》,贵阳市开展实施海绵化改造老旧小区、道路、公园、河道湖泊整治等工程,截至目前,全市海绵城市项目建设面积合计约100平方公里,占城市建成区总面积的26.1%。


  积极推进社会单元节水工作。充分挖掘工业企业、机关学校、医院酒店、居民小区等社会单元的节水潜力,通过“管理节水”和“技术节水”的“双节水”机制,推动城市社会单元共建共治共享。累计建成节水载体1350个,规模以上高耗水行业节水型企业建成率100%,党政机关节水型单位建成率100%。


  加大节水宣传教育。以世界水日、中国水周、全国城市节水宣传周为载体,以上万名成员的志愿者队伍为依托,持之以恒地开展节水进企业、进学校、进单位、进社区、进家庭活动。通过贵阳市水环境科普馆和贵州水院等省级节水教育基地,推广普及节水知识,强化和培育公众节水意识。


(冯仕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