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4日,生态环境部召开2022年首场例行新闻发布会,生态环境部总工程师、水生态环境司司长张波在发布会现场指出目前黑臭水体存在的问题,一些地方重视不够,做事情花架子多,实工少。张波同时强调,中央环保督察也会始终把黑臭水体治理作为重要的内容之一进行监督,实行清单管理、跟踪督办、逐一销号。
黑臭水体治理投资已超万亿
黑臭水体治理这三年,据不完全统计直接投入超过了1.5万亿,一定程度上拉动了经济增长。张波表示,黑臭水体整治总的投资数量很大,所以要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首先要在价格政策、经济政策上理顺,要勇于担当,善于统筹兼顾,化解问题,同时还要加强监管,提高管网的建设质量和治污设施的管理维护水平。
治理黑臭水体需要大量资金,有一些地方有畏难情绪,有些甚至以财政困难为挡箭牌,不作为、慢作为。针对这个问题,张波表示,这次督查发现的黑臭水体治理完成率数字背后,比的是各地的观念、能力、作风。做环保实际上有三个境界,第一是“怨环保”,认为“我们搞发展不容易,维护社会稳定等工作难度很大,你们环保净来捣乱。”第二是“干环保”,中央有要求、群众有呼声、媒体曝光,不干不行,干得很辛苦。第三是“爱环保”,环保有效的推动了当地的转型发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环保成了当地的核心竞争力。
黑臭水体治理“聪明做法”一度盛行
据了解,“十三五”期间,党中央明确要求,要坚决打赢、打好黑臭水体攻坚战,全国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下了很大的力气。在黑臭水体治理方面整体上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2015年4月,“水十条”明确,2020年底前,地级以上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消除比例应高于90%。张波指出,经过这几年的努力,应该说90%以上的黑臭水体比较稳定的解决了黑臭的问题。长期生活在黑臭水体旁边的老百姓获得感、幸福感增强了很多。通过黑臭水体的治理,周边的沿河、环湖开展生态修复,把城市一些比较低价值的空间改造成为了高价值空间,周边的人气提升,拉动了招商引资,形成了一些地方经济新的隆起带。
但目前黑臭水体治理中仍存在,一些地方重视不够,做事情花架子多,实工少的问题。有一些城市表面上花了不少钱,但是工作质量、管网收集质量不行。管网收集的不是污水,而是雨水、地下水。城市进水浓度很低,几乎不处理都基本达标了,这说明工作不扎实。有的地方城市的污水卫生管理不扎实,城市大排挡经常把一些污水、垃圾倒在雨水箅子里,甚至环境清扫垃圾都往雨水箅子里倒。一下雨黑臭水体就出来了,一些地方的初期雨水COD浓度高达2000毫克/升,一般的生活污水才300多毫克/升,可见雨水管道“藏污纳垢”问题严重。一些地方仅通过河道清淤、临时截污、生态补水等“治标不治本”的方式来完成整治达标任务,控源截污等根本性措施未得到落实,也导致了水体返黑返臭问题不断重现。
黑臭水体治理有几大难点
部分黑臭水体治理发生反复,主要原因在于城市管网建设滞后欠账待还、自然环境不利因素叠加、治理资金紧张等。
首先是城市管网建设滞后。调查显示,在我国一些地区,污水处理厂虽然建好了,但没有配套的管网,导致污水收集不起来,依然直接排入地表或河道。专家表示,这个问题本质是历史的欠账。过去这种重视不够,投入不足,过去在快速城镇化过程中,普遍存在重地上、轻地下的问题。
其次,地势、气候等自然环境因素增加了治理难度。一些城市地势普遍较为平坦,由此导致城市河道水体流动性较差,水质优化及保持难度较大,不少地方不得不加大引水配水力度,以增加城市水网的流动性。但昆明市滇池管理局河道管理处工作人员黄冬燕表示,一些地方在个别月份没有稳定的清洁水源补给,就容易导致河道生态流量不足,为黑臭水体长治久清埋下隐患。
最后是建设治理资金面临较大压力。黑臭水体治理投资巨大,缺乏资金是较为普遍的问题。由于整治资金不足,导致有些地方仅完成部分河段整治,留下了无人理会的烂尾工程。
黑臭水体如何“脱胎换骨”
针对黑臭水体治理难点,专家建议从基础设施、制度建设等方面入手,科学精准施策,确保受污染水体长治久清。一是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雨污分流。二是继续建立健全长效机制,压实监管主体责任。三是改善城市水循环,加强城市稳定清洁水源供应。四是多渠道争取资金,避免基层治理有心无力。下一步,生态环境部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深入打好黑臭水体治理攻坚战,动用卫星遥感、现场核实、群众举报等各个渠道,加强监督。中央环保督察也会始终把黑臭水体治理作为重要的内容之一进行监督。
张波表示,黑臭水体治理这些表面问题背后实际上还有一些深层次问题,一是一些地方在工作上急功近利的倾向,希望早一点交差,采取了一些表面文章的做法,比如调水来冲污,在河道里洒药,表面上一时解决问题了,但是督查组一走,黑臭又反弹了,群众又不满意了,这是一个认识问题,作风问题。再一个一些地方这两年财政投入很大,但是单纯靠财政投入是不行的,还要通过深化改革,理顺价格体系,调动市场的作用一起来推动工作。污染在水里,根子在岸上,而且由于每条河流“病因”有差异,“病情”各不同,因此,找到科学合理的治理方案,才是河流复清、长清的根本所在。
(瞭望新闻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