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常州市江边污水处理厂四期工程通过竣工验收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排水卫士

■王一瑜


  近日,位于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的江边污水处理厂四期工程通过了竣工验收,即将试运行。该工程被列入国家、省太湖流域水污染防治“十三五”重点项目,同时也是常州市长江大保护、打好水污染防治攻坚战的重点支撑。作为江苏省规划建设的特大型城市污水处理厂,江边污水处理厂四期工程建设采取“适度超前,分期建设”的模式,建成投运后,将在一定时期内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和环境改善的需求。


夯实高颜值城市根基


  污水管网深埋地下,被称作是看不见的民心工程,也是铸就高颜值城市的根基。按照城市排水规划,之前常州市建成投运了清潭、城北、戚墅堰、江边四座污水处理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超过96%,污水处理负荷率达到95%。
  随着市区河道污水截流、小区雨污分流的推进,污水管网不断延伸,收水面积不断扩大,沿途接入的污水量也随之增加。尤其是高铁北部新城、黄河路机电产业带、生物医药产业园、城北污水厂污水的接入,致使现有污水处理设施已不能满足发展的需要,实施四期工程势在必行。
  2018年8月,江边污水处理厂四期工程正式启动。利用厂区既有用地及厂界北侧新增用地14.38 公顷进行扩建,主要建设厂区工程及配套污水收集系统工程等。污水处理采用 “A2O 生物处理+沉淀+高效沉淀池+深床滤池+次氯酸钠消毒”工艺。
  四期工程的投运,使得常州市将新增污水日处理能力20万立方米,城市中心城区污水日处理能力达到75万立方米,再生水回用规模增加12万立方米/日,极大提升城市污水处理能力,有力地助推高素质、高颜值城市建设。


图为湿地工程一角。


“底层工程”需要顶层设计


  常州市排水管理处从顶层设计层面出发,系统规划、统筹发展,结合城市总体规划和城市排水规划,坚持厂网并举、泥水并重、中水利用相结合,实现系统整体效能提升。近远期结合,预留江边污水厂一、二、三期协同运行改造空间及再提标改造空间;统筹规划全厂光伏发电空间及设置综合线缆沟,有效衔接各期建设,优化布局。同时,引入先进理念,起到示范引领作用。
  低碳节能理念。国内首次进行污水厂碳中和规划研究。在对碳排放进行盘查的基础上,构建中远期碳排放规划,特别是对设计、施工、运行全过程监控,探索CCER(中国经核证碳减排信用)项目开发。通过绿色建筑、 设备节能、能源回收等设计,使得江边四期规划能源自给率达到70%。
  智能智慧理念。启用在线监测监控、智能中控系统、氧的科学管理系统、污水处理仿真模型及移动终端APP应用系统,实现江边四期设备管理、能源管理、数据分析和污水处理的数字化、信息化。
  环境友好理念。建设邻利型污水厂。全程采取除臭、降噪措施,降低邻避效应。建设规模为4万立方米/日的人工湿地,设置集科普教育、休闲健身于一体的科普教育基地和邻里中心,构建共享空间。结合“环保开放日”“世界环境日”“世界水日”等环保主题,引导社会各界践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和绿色发展理念。
  持续发展理念。联合清华大学、人民大学、国家水中心、南京师范大学、常州建科院等高校科研力量,围绕绿色节能、智能化发展、新技术创新三大主题,开展17项自主创新创优研究。在污水厂中构建集中试基地、试验中心、示范工厂为一体的科学污水厂。


高标准建设满足城市需求


  江边污水处理厂引进、改良应用尾水湿地、海绵厂区、初雨处理、综合线缆沟、曝气氧化沟等14项创新技术;突破创新混凝土防腐、除臭集成技术、应急自救系统、BIM(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全程应用、鼓风机选型模型等5项关键技术;新建表面流和水平潜流相结合的人工湿地,提升出水水质,四期尾水实际可达到地表水准IV类标准。
  江边污水处理厂四期人工湿地位于厂内北侧,采用水平潜流+表面流组合工艺,设计规模4万立方米/日,总面积约143800平方米,具有深度净化、综合利用和技术支撑三大特点。
  深度净化,保护长江。江边污水厂尾水流向长江,示范区建设结合区域周边需求,构建尾水湿地净化系统,实现“工程水”到“生态水”的转变,远期改善藻江河等考核断面水质,为长江水体生态安全提供保障。
  综合利用,持续推进。为强化土地资源利用,结合生态林建设、高铁生态廊道建设和污水厂卫生防护距离相关要求,先后建设完成新龙生态林人工湿地、高铁生态园人工湿地和江边四期人工湿地,并计划与常州滨开区在江边污水处理厂南侧共建湿地生态缓冲区,逐步形成“一厂四区”生态格局,助力城市水环境品质提升。
  技术支撑,科学运维。着重在湿地项目的工程验证、湿地水质净化和生态涵养功能评估、新兴污染物指标跟踪评估等方面,探索研究大型湿地运维管理技术。采用湿地运维、监测、研究一体化模式,实现尾水生态湿地高效管理,形成水体生态缓冲的天然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