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海南省澄迈县瑞溪镇番丁村莲塘村民小组的中央池塘边,传来“嗡嗡嗡”的声音。该村污水设施协管员曾维存背着割草机,正修剪水塘边的杂草。莲塘村是海南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探索“建、管、用”一体化模式的试点村庄,2021年7月,试点项目开始运行。根据生态环境部第三季度情况通报,海南省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在全国排名第九。整体来看,部分村庄村民参与意愿不强,设备存在“晒太阳”情况,成为海南省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图为人工湿地。
前期建设卡在哪
部分村民观念、习惯难以改变,成为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的主要阻力。在莲塘村,从村民厨房、厕所等地收集的生活污水,在地下管网中一路流淌,通过层层去污预处理环节,流入湿地系统得到进一步吸附净化,最终成为清澈的尾水,汇入村中央的水塘。
“有些村民讲风水,担心修建,会坏了风水、影响时运。”提到莲塘村生活污水治理背后的坎坷故事,番丁村党支部书记曾维高说,为推动莲塘村生活污水治理项目的建设,省生态环境部门与乡镇、村等各级管理部门组织会商了不下5次,当地村委会工作人员数次与村户沟通,最终才协调解决涉及设施建设的用地、用电、用水等10多项问题。
强化多级协商机制、提高村民参与度、加强项目建设要素保障……这些是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在具体执行层面需要迈过的“坎”,而在顶层设计一环,还有扎实的基础调研和长远规划的“关卡”要闯。
后期运维难在哪
2017年,五指山市多方筹措资金,采用PPP模式,在多个行政村建设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但由于大部分农村都采用人工湿地的处理方式,因地制宜不够精细化、污水处理技术适用性不高、污水处理设施运营维护的效率也较低下,导致“建了不好用”的尴尬局面。
五指山市政府调整方式改为由政府全额投资,委托五指山水务有限公司作为业主,建设并运营上述项目,提高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的集约化利用率。当时,在省水务厅的指导和五指山市政府的支持下,五指山水务有限公司以永忠村为试点,建设一体化微型智能污水处理设备,对村庄生活污水进行集中收集和处理。由此,一体化微型智能污水处理设备就以深绿色大铁罐的形象,进入了永忠村村民的视野和生活中。目前,五指山市已投入运营的一体化微型智能污水处理设备共222台,覆盖了50个行政村、235个自然村。去年一年,该水务公司共巡检污水处理设备4440台(次),巡查污水管网2664次,更换设施配件及维护设备223台(次),以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营。
目前海南省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正常运行率总体达到90%以上,部分市县正常运行率在85%左右。不正常运行设施数量较多(大于20座设施以上)的有海口、文昌、琼海、万宁、三亚、陵水、临高、琼中8个市县。全省约95%以上的设施由第三方专业机构运营维护(包括建设单位代为管理)。
治理目标定在哪
用得起、好用、有效,建立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建、管、用一体化工作机制,突出资源化利用的优先导向,确立“用得起、好用、有效”基本原则,分区分类开展污水资源化利用,因地制宜,立足于生态农业,优先统筹推进人畜粪污、生活污水的资源化利用。要以运行费用低、维护简单和处理效果相适应作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基本原则,不得追求“高、大、上”。在落实这一基本原则上,莲塘村进行了有益探索。
要加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监管能力,主要从建立日常监管机制、推进智慧监管、强化考核结果运用等方面着手。对此,五指山市已有实践。当地政府通过借助智慧系统监管手段、委托第三方进行运营管理评审工作等措施,实现对全市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的精细化管理。
截至目前,五指山市是云南省唯一基本实现行政村及自然村(含农林场队)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全覆盖的市县。2025年底,全省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要达到90%以上。对于各市县而言,共同实现这一目标的时间正在进入倒计时。
(海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