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浙江省宁波市江北区持续发力、不断创新,把排水工作深度融入“创智之城、和美江北”的规划蓝图中,致力全面实现“排水城乡管养一体化、全区排水一张网、排水许可一件事、排水整治一要求”的“四个一”建设管理目标,最终实现“污水管道低水位、有浓度、水畅流;雨水管道无积泥、晴天无水流”,为建设地下管网这一“看不见的美丽工程”提供江北样板、江北经验。
打好“体系牌” 突破性改革管理机制
江北区积极完善全域“一体化”建管机制,城乡排水管网“建、管、养”一体化机制初步形成。此外,江北区以构建“管网资产一张图、设备管理一张图、数据存储一中心、运维调度一平台”的功能体系为架构,启动全区排水管网可视化和监管一体化平台前期建设,努力实现“排水设施家底清晰、检测预警实时响应、数字巡检提效增速、远程调度整体协同”目标。同时,做好全市排水管网编码标准和通讯协议编制,完成部分小区周边117台水质、流量、液位和雨量等硬件感知设备的实验室检测和现场安装调试,对国内领先的排水管网智慧排水软件进行评估。预计明年上半年完成主城区排水智慧化试点,相关数据联网接入区城运中心平台,实现与市智慧水利系统的数据共享交换。
打好“保障牌” 创新性探索管道管养
5月中旬,江北区全国首创城市排水管网综合保险项目,以“保险+服务”的模式,突破空间限制,为宁波城市治理织起一张从地上到地下的风险保障网,为辖区293公里城区排水管网财产提供2.4325亿元保障。该项目将原先单一的财政资金兜底保障机制转化为财政资金、保险公司和养护企业三家兜底的方式,并利用保险公司平台优势,增强地下管网风险减量管理能力,在确保排水设施健康运行的同时,预计每年可节省财政资金约300万元。
此外,在管网维护上,江北区还创新推出了一些举措,比如“微技术”快速修复坍塌管道,就是“短管置换”“紫外光固化”“不锈钢双胀圈”等非开挖修复技术,这些技术具有施工周期短、噪音污染小、地面交通不受影响,且水管抗压耐腐蚀性能的特点,能有效解决因软土地基导致的管道坍塌缺陷常发性问题。
打好“建设牌” 示范性建设管网终端
5月26日,江北区排水“三年整治行动”重点项目——江北区公共排水管网检测修复工程正式进场施工。该项目共涉及全区检测修复管网约560公里,由区综合行政执法局牵头实施,主要分为北外环以南城区及北外环以北管网的检测、清淤、修复系列工程。据了解,由于江北区管网建设年代久远、材质老旧,同时受宁波市软土地基影响,导致区域排水管网普遍存在不同等级结构性病害,大大增加污水外溢、外水入渗风险。因此,为从根本上解决上述问题,江北区综合行政执法局紧紧围绕“控新+理旧”的原则展开治理工作,形成一套有规划、有特色、有亮点的治理攻坚“组合拳”。
自江北区全面开展管网检测修复以来,屡屡克服管网资料缺失、淤积严重、降水困难、交通拥堵、污水调度等不利影响,加速推进检测修复工作。截至目前,已累计完成管网检测422.3公里,查出三级及以上管网缺陷7658处,重大污染源汇入雨水管问题154处,清淤逾6000立方米,已完成管道缺陷非开挖修复5125处。全区总计投入1.35亿元,建设慈城、庄桥、洪塘、宁波大学等9处分散式临时污水处理终端,并全部投入使用。增加区域污水处理能力1.32万吨/日,有效破解污水长距离输送冒溢问题,缓解江北区污水处理量不足的短板。
(浙江省治水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