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聊城市城区公共供水原水主要采用东阿地下岩溶水,属于优质天然矿泉水。控制好管网漏损,可有效节约水资源,对于属于资源性缺水城市的聊城,意义极为重大。按照国家2020年管网漏损率控制要求,应控制在10%以内。也就是说,水厂出厂100立方米水,通过管网输送到用户,中间损耗不得超过10%。近年来,聊城水务集团多措并举做好管控漏损工作,有效地减少了水资源浪费,促进了国家节水型城市创建,目前城区管网漏损率已从2018年的10.64%下降到2020年的8.57%,走在了全国同行业前列,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加强智能化监测,降低管网漏损
谋定而后动,厚积而薄发。聊城水务集团立足实际、对标先进,积极学习借鉴减少管网漏损的技术和管理经验,2014年以来,该集团累计投入资金560余万元,逐步完善了“智慧水务”管理平台,利用科技手段管理管网漏失。一是逐步对城市管网进行普查,将管道的铺设年代、管径、管道材质、埋设区域等情况补录到GIS系统中,对市区管网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二是将城区供水管网、阀门、消火栓统一整合录入GIS系统,实现了闸门的动态化管理,逐步减少了因设施漏水、闸门启闭及管件跑水问题所造成的漏失。三是科学布置远传压力监测点,根据供水管网分布,在城区主管网合理布局了近50处压力检测点、水质监测点、流量监测点,进行实时监测。
“智慧水务”管理平台所具备的主动预警、节省人力、提高效率的三大优势,可协助业务人员及时发现管网供水异常,统筹供水调度,快速定位漏失区域,及时控制管道漏失并实施抢修,避免盲目的“地毯式”搜索,有效提高供水抢险效率,将爆管事故造成的供水损失降到最低。
加强管网应急管理,降低管网漏损
管网漏损率是指漏损水量与供水总量之比,这是衡量一个供水系统供水效率的指标。漏损水量是在供水过程中,由于管道及附属设施破损而造成的漏损量、失窃水量,以及水表失灵(或误差)少计算的水量。
在管控漏损过程中,聊城水务集团一是组织专业测漏人员,配备先进测漏设备,对市区供水管网进行定期巡检、维护,不分昼夜为城区800余公里供水主管网“问诊把脉”,并及时上报、维修漏水管道,保证供水设施的安全运行,降低管网漏损。二是建立专业的供水设施(闸门、消火栓、水表)管理队伍,制定详细的检修计划;对管网沿途供水设施定期维护,填写维护记录并将记录内容录入到GIS系统中,实现闸门动态管理,逐步减少因设施漏水、闸门启闭问题、管件跑水问题所造成的漏失。三是坚持对城区24条主干道供水管网、43公里引水管线进行全线巡检,并留意路面施工变化,积极与施工单位沟通,安排专人盯守,及时化解危害公共供水管道安全的各类风险。四是接到漏水信息后,供水抢修人员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关闭阀门,减少漏失,查明漏点,确定修理方案,及时组织材料和相关机械设备到场,全力减少停水范围、停水时间,及时恢复通水。同时,日常储备各种口径的管卡、闸门和哈弗节等常用管件,减少爆管维修时间,提高爆管抢修效率。
加快老旧管网改造,降低管网漏损
聊城市城区老旧管网多建于八九十年代,甚至于七十年代末。基本采用水泥、铸铁管道,城区供水管网老化问题严重,一些小区由于供水管网年久失修,加上管材质量差,锈蚀堵塞老化严重,长期超负荷运行,爆管、水压低、水量不足、黄水以及各种形式的明漏、暗漏等现象时有发生,严重影响居民的正常生活。
为快速、有效地解决老旧管网漏损难题,聊城水务集团自我加压、提高标准。一方面积极推进城市水表出户改造工程,对楼房内老旧管网统一改造,将各用户水表引入到单元楼口并安装远传水表,解决了楼内陈旧管网跑水、水质污染等问题,降低了管网局部漏损。近年来,改造老旧小区175个,共计21822户。另一方面,加快老旧管网改造步伐、规范管道施工、加大管网管理力度、清晰划分供水漏损构成,逐步解决管道跑水严重、爆破频率高、材质老化等问题。近年来,改造管网长度近30公里,由原来的水泥管改成了现在的PE和球墨铸铁管。
供水漏损管控是一项系统性、长期性、综合性工作,任重而道远。水务集团将认真落实聊城市委“争创一流,走在前列”的要求,对标先进,不断探索城市供水漏损控制管理新方法、新途径、新技术,逐步减少供水管道漏损,促进水资源的高效、可持续利用,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张 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