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来水产销差率是供水企业重要的经济指标,也是供水企业综合管理水平的体现。截至2021年8月底,安徽省黄山市自来水有限公司2021年产销差达16.84%,同比去年下降26.32%,节约水资源122万吨,直接为公司节约制水成本100余万元。今年以来,市自来水公司以科技创新驱动为引领,采取了以下一系列具体措施降低产销差率。
一是DMA分区计量,实现供水流量管理数字化、网格化。DMA分区是供水企业漏损管控的有效方法之一。截至目前,共建立一级分区4个,二级分区11个,三级分区43个,安装区域流量计145台,累计投入300多万元,基本实现了中心城区供水管网DMA分区管理。今年以来,通过DMA分区管理平台监测分析供水管网漏损15起、用户端漏水12起。DMA分区平台及时接收各分区流量情况,经过数据清洗和大数据分析,实时守护地下供水管网的安全。
二是基于水力模型的调度平台,实现水厂与管网运行统一调度。传统的供水调度模式是根据管网上的某一处压力监测数据实时调整水厂出厂压力,存在控制单一、压力波动大等问题。基于供水管网水力模型的调度,是结合供水管网GIS、测压点、流量点和天气等数据,利用水力建模软件实时求解水力模型,得到管网每个节点的压力,管段流量、流速、水头损失等水力参数,为供水调度和漏点定位提供科学依据。市自来水公司共建设管网实时压力监测点38处,管网水质监测点3处,关键流量监测点17处,并且各类监测点的建设已成为新建管网设计必备内容,随着监测数据的积累,管网水力模型的实时匹配度将更高,使水力模型不仅能够准确指导供水调度,而且在漏点定位、污染物扩散、DMA分区边界等供水管网安全保障工作中发挥作用。
三是物联网结合边缘计算与大数据,让漏损控制更智慧。市自来水公司一直坚持新技术应用的理念,在水厂、管网上部署大量基于4G、5G、NBIoT、光通讯的物联网终端和传感器,通过分散的终端设备和物联网网关进行边缘计算,产生数据呈现几何式的增长,目前水厂共计拥有数据点3000余个,管网数据点25000余个,每日产生数据量接近百万条。供水管网大数据,可建立模型对水厂安全经济运行进行指导决策,对供水管网的运行事故评价指标发生概率进行定量预测,可通过构建定量判别指标体系和评判标准,评估管道风险影响程度,从而明确管道修复、更新改造的优先级,构建起“用数据管理、用数据服务、用数据决策”的智慧控漏的“黄山模式”。
四是校企合作加自主研发,填补技术盲点。公司与合工大计算机学院达成了供水预测调度和可视化研究的科研合作。合作基于公司多年水务信息化系统建设,沉积大量的历史数据,利用图卷积神经网络、深度学习算法和可视化研究技术,将研究成果与生产实际相结合,应用到生产中去,为生产服务,双方于8月在《The Visual Computer》联合投稿发表《城市供水数据异常可视分析系统》论文。
(饶金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