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风里,雨里,合肥“排水卫士”守护你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排水卫士

■吕 涛 汪名松 熊才勇 李阳阳


  合肥排水人一直坚守自己的初心和使命,为保卫合肥居民的幸福生活默默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城区高架桥和主要道路均安好,不影响早高峰出行!”“繁华大道盛大站附近出现积水,正在全力助排”……前不久,安徽省城合肥再次遭遇了数场连续短时强降雨,合肥“排水人”也再次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在全国上下都在“学党史,践行动”的氛围下,合肥排水人一直坚守自己的初心和使命,为保卫合肥居民的幸福生活默默贡献着自己的力量。自城建部门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以来,合肥市城建局排管办切实将为民服务理念贯穿始终,聚焦身边事、微小事、急难事,努力做到将党史教育“学在深处,干在实处”。只要收到天气预警信息,他们便24小时值守;只要出现降水,他们就会绷紧神经,随时应对各种突发状况;只要城市出现积水,他们就风雨无阻地第一时间奔赴现场解决。在刚刚过去的2020年,合肥“排水人”更是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守住了合肥的防汛排涝安全线,让老百姓感受到新一线城市的“满满”幸福感。
  未雨绸缪 提前筑牢城市防洪排涝“安全线”
  为了保障今夏合肥能够安全度汛,合肥市城建局排管办很早就启动汛期准备和应急检查工作。
  “主要围绕下穿立交泵站信息化建设、城市防洪主通道完善、历年易积水路段整治等多方面,增强防汛抗洪能力,提高应急处置速度,筑牢‘水安全’防线,进一步提升合肥中心城区安全度汛保障水平。”据合肥市城建局排管办副主任赵德平介绍,今年4月,该市防洪办启动了汛前准备专项巡检,共分六个组,检查合肥市城区、肥西县、长丰县及市区重大项目现场、市区主要行洪河道现场等地。
  巡查内容包括防汛体制机制的建立、应急演练的开展、应急物资的储购、排水设施的管养、重点工程建设对排水设施安全运行的影响情况、积涝点及积水小区的整改完成情况等。“主要看对防洪有较大影响的在建工程、下穿立交泵站信息化建设、城市防洪主通道、历年易积水路段等。”赵德平告诉记者,合肥市今年的城市防洪会紧盯住三个关键点。
  其中,紧盯重点区域,对去年发生过严重积涝的路段、积水小区以及城郊接合部等区域要重点监控、重点防范,确保不再出现积水内涝问题;紧盯重要时点,紧紧围绕建党100周年、中高考、重要节假日等重要时点,做好应急预案,加强防范;紧盯重点项目,对轨道交通、路桥工程、水环境治理等重点工程建设项目,要求相关建设单位要加强施工管理,严格做好施工期间排水设施保护和应急措施,确保排水通畅。
  数字防汛 城市防洪指挥调度系统屡立功
  除了提前启动汛期准备和应急检查工作,合肥市城建局排管办在历年夏季汛期也积累了一套“防洪防涝”的秘笈。天气预警同时启动城市防洪排涝应急预案、汛期24小时值班和领导带班制度、下穿桥及重点区域“一桥一组、一处一岗”定人定岗值守、巡逻车雨天不间断监控路面积水情况、移动泵车抵达现场15分钟内必须启动作业……
  为了加强合肥市防汛统筹调度,保障城市安全运行,提高应急响应能力,合肥市排管办等部门还打造了一套科学完善的城市防洪指挥调度系统——合肥市排水信息化管控平台,为城市安全度汛提供一流的“技防”硬件环境。
  “这套系统可实现排水设施管理信息化和城市防洪常态化管理,排水设施在运行中出现问题(比如下穿桥积水等)能够第一时间处理解决。”据赵德平介绍,该系统集成了合肥市、区已建的下穿桥积水监测设备、视频监控、管网液位计及排涝泵站运行工况,整合了接入水文、气象雨量水位实时数据,并共享了相关部门视频资源。“在防汛‘技防 ’硬件环境基础上,面向全市范围实现集实时监测、预警发布、指挥决策、分析总结为一体的协同指挥,为城市防汛工作建立了一个贯穿雨前预警、雨中调度、雨后总结全流程的业务支撑系统。”
  目前,该系统已经集成合肥市城建局排管办自建的下穿桥积水监测设备66套,视频监控161路,接入区间下穿桥积水监测设备50余套,视频监控100余路,接入66座排水泵站液位和运行工况信息,共享接入水文、气象雨量水位75处,相关部门视频10万余路。“同时,还嵌入实时定位的可视化对讲系统,提升了指挥调度能力。”赵德平告诉记者,这套系统还在不断的完善中,今年又在方兴大道下穿铁路(集贤路旁)、经开区蓬莱路、滨湖的环湖大道等容易积水的点位,增设了一批防洪监控设施,提升区域防汛应急能力。“在刚刚过去的连续强降雨中,这套系统再次悄悄地立功了。”
  抗洪抢险 大部分合肥人没有感觉到洪水大
  不过,在赵德平眼中,城市防洪指挥调度系统最大的功劳应该是在去年。“估计大部分合肥人都不会意识到,合肥2020年的汛期洪水有这么大,降雨量和流域水位双双破了历史极值。”赵德平从事城市排水工作已经数十年了,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大的洪水,“去年经历了流域特大洪水,梅雨周期长、降雨总量大、河湖水位高……所有的不利因素都在考验和锤炼着排水人。”
  据介绍,合肥去年入梅时间早,持续时间长,是有气象记录以来的第2长度(1974年53天)。“6月10日进入梅雨期,比往年偏早11天。8月1日出梅,梅雨期长52天,比常年偏多31天。”赵德平告诉记者,去年入梅后,合肥市先后经历9轮强降雨过程。“全市平均降水量916毫米,是常年梅雨量的3.7倍,打破有气象记录以来的历史极值。其中,政务区7月18日的日降雨量252毫米,突破当地有完整气象记录以来历史极值。”
  与此同时,合肥城区的南淝河水位也在“疯长”,“33个小时内暴涨2.75米,距保证水位仅0.25米,沿线多处老防洪墙出现险情。”据赵德平介绍,考虑到流域内的长江路桥可能会出现险情,合肥市建设部门还临时调来几辆大吨位的重型卡车“压桥”。“上游的水库在泄洪;下游的巢湖湖水顶托河水,无法顺排;中游的城区地带又遭遇了百年不遇的强降水。南淝河一度危机四伏,合肥城市防洪应急响应也提升至I级响应。”
  但在合肥城建局排管办等部门的通力合作努力下,南淝河化险为夷,城市主要道路基本保持畅通,部分临时积涝点也被迅速清除。赵德平给记者出示了一组数据:汛期累计出动人员20000余人次、车辆设备8000余台次,出动5.9万余人次开展巡堤查险和应急处置……“正是这些排水卫士24小时连轴转,才让这座城市安全度汛。”
  排水铁人 考场外守护着和女儿一样的考生
  合肥市城市排水管网管理所应急处置中心的负责人李征便是这群排水卫士中的一员。作为排水抢险突击队的队长,他一直奋战在排水抢险的第一线,“哪里有险情,哪里就有我们。长城不倒,我们不倒!”
  据介绍,李征所带领的排水抢险突击队担负的任务就是处置城市防汛中的一些急难险重的任务,“要确保快速到达、精确处置,面对汛情险情,集中力量,用最快的速度,最短的时间,进行最有效的处置。”由于积水现场情况复杂,李征和同事们经常需要冲进齐腰深的水中,找井盖,铺设管道,然后排水。每年的5月至10月,是李征最忙的时段,“只要下雨,基本上是24小时连轴转。只要防汛指挥部那边通知有积水,就要立即出动。抵达现场后,15分钟内就要启动移动泵车排水。”而在每年的其他时段,李征也不能闲着,除了对应急泵车等设备进行日常保养,还需要隔三差五地“练兵”,做排水抢险应急演练。
  在去年汛期的抢险中,李征更是因为72小时的不眠不休,被同事们称为“排水铁人”。“去年的降雨量真是太大了,又多又急。仅在7月22日之前,我们就参与了30多次应急抢险。”据李征介绍,在这30多次应急抢险中,移动泵车共计抽排了400多个小时以上,“抽排量大约70多万方,相当于近400个标准游泳池的水量。基本上是这边刚排完,那边就接到助排通知。”而在前往肥西派河参与应急抢险的现场,李征等人的应急泵车还险些被急速上涨的河水冲走。
汛期抢险长时间不回家,但早已习以为常的李征的爱人没有丝毫怨言。“女儿小的时候偶尔会抱怨,长大后就理解了。”李征告诉记者,他的女儿前段时间参加中考,正好赶上下雨。正当他犯愁没法送考时,女儿却安慰他,“守护更多的孩子中考,比守护一个孩子中考更有意义!”
  今年合肥市城建局排管办荣获省、市“防汛救灾突出贡献集体”荣誉称号,赵德平荣获省、市“防汛救灾突出贡献个人”荣誉称号,李征也被排管办评为“最美排水人”。排水卫士们表示,今年夏天汛期还要继续打“硬仗”,在各自的岗位展现排水力量!
  泵站遇险 排水蛙人潜水紧急关闸
  24小时不间断地守护排涝泵站、“天眼”全天候紧盯城市下穿桥、建起超级大的雨水调蓄池“分流”急暴雨积水……疾风暴雨时,市民们估计会注意到路桥上忙碌的抢险人员,但在看不到的排涝泵站等地,却有另一群默默无闻的排水人在守护着这座城市千家万户的排水安全。
  在塘桥东路与滨河路交口附近的塘桥泵站,防洪所运行管理科科长蒯家松介绍泵站看守人工作情况。“苦、脏、累、险、毒”这五个字应该是泵站排水人最真实的写照。据蒯家松介绍,“只要有一座泵站发生故障,其所服务的城区就会出现一片汪洋。“由于去年持续暴雨、雨量极大,泵站设备‘火力全开’,在高强度满负荷的运转情况下,设备不可避免地开始出现管道渗漏、盖板冒顶、格栅卡壳等故障。”据蒯家松介绍,塘桥泵站共有9台大泵和2台备用小泵,去年汛期几乎全部开启。高负荷的运转造成供电外线跳闸,两小时内连续两次跳闸。“幸好维修组的曹承志业务过硬,赶到现场后迅速确定了故障原因,在与供电公司协调后,将泵站线路改为双电源分段运行,保障了泵站设备的正常运转。”
  由于雨水来得又急又猛,琥珀、长丰路北等雨污水泵站一度遭遇险情,合肥市城建局排管办紧急出动160人打筑围堰,保障其安全度汛。还没等抢险队员喘口气,位于滨河路与和平路交口东南角的矿机泵站又出现南淝河水倒灌险情——长时间处于高水位的南淝河因水压过大,将泵站的闸门拍落。“这个泵站连通南淝河的水流通道闸门距离河面有4米深,如果要封堵闸门,阻止南淝河水倒灌,只能靠排水蛙人潜下去完成作业。”通过下潜定位、上岸携带封堵材料、再次下潜封堵……两小时后,险情被排除。
  设施建设 南淝河建起多座“防洪堡垒”
  今年4月中旬,南淝河中游重点排口初期雨水污染控制工程正式投运,调蓄容量为7.7万方,服务区域包括史家河、二里河、池郢泵站以及西李郢泵站系统,总汇水面积约21.06平方公里。这个工程不但拥有全省最大的雨水调蓄站,还配备了超级地下雨水管网(管径接近两层楼高),最大蓄水量可达27个游泳池。
  随着南淝河下游徐涵、范拐两座排涝泵站近期接连建成(两座排涝泵站设计防洪标准均为百年一遇,投运后可有效解决瑶海区和包河区6平方公里汇水面积的防洪积涝问题),合肥东部区域的排涝能力将大大提升。今年汛期前,该市还展开了近年来规模最大的一次泵站汛前集中检修,为今年的防汛做足准备,保证泵站设备不‘带病’进入汛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