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水务专栏

重庆水务环境集团:瞄准“两碳”目标 推动生态环境产业高质量发展

当前位置: 首页 > 重庆水务专栏

  “十四五”是“碳达峰”的关键期、窗口期。“碳达峰”目标与“碳中和”愿景,更是生态环境产业未来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挥棒。围绕实现“两碳”目标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同,重庆的国有生态环境产业平台和市场主体,如何回应新课题、抢抓新机遇,更好发挥主力军的作用,助推全市生态环境事业高质量发展?
  精彩对话
  主持人:在“两碳”目标与生态环境保护协同方面,重庆都面临哪些重难点?
  温汝俊(重庆市生态环境局原副局长、博士):城乡环境设施的建设、完善和提升仍需巨大投入
  “十四五”时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这当中,全国各地都高度重视发挥国有企业的主力军作用,相继把省级环保集团上升到生态环境建设和治理的政府运作平台进行考核和要求。目前全国省级25家环保集团中,各省政府、部门就直接持股了17家环保平台。
  重庆在“两碳”目标与生态环境保护协同方面有两方面重难点。一是环境产业既有公用事业的特殊属性,也有市场导向的经济诉求。由于民生领域以保障为主,市场信号弱,经营边界模糊,回报机制不明晰,投资周期较长,很多保障性项目没有普通市场那样的吸引力。二是重庆具有大城市、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特征,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仍然突出,特殊的地理地貌带来的困难比较大,要达到与其他地区相同的城乡环境设施建设和运行标准要求,付出的代价要大得多。
  主持人:在“两碳”目标与生态环境保护协同方面,重庆水务环境控股集团作为环境产业国有龙头企业,应当发挥哪些作用?
  陈速(重庆水务环境控股集团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主动担当,发挥减污降碳的主力军作用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与生态环境协同,城乡环境设施体系的升级改造要求高、任务重、回报低,完全依靠市场化的社会资本不现实,必须有国有环境企业来承担托底。同时,我们作为公益行业、市级国有环境产业平台,是全国最早实行供水市场化改革、最早实施污水、固废处理市场化运作的大型国有企业,更应责无旁贷、主动担当,发挥减污降碳的主力军作用,关键时刻扛起生态环境建设政治责任。
  市政府今年特批重庆市水务资产经营有限公司更名为重庆水务环境集团控股有限公司,就是希望在打造一流水务环境治理平台的同时,做强、做优、做大重庆大生态环境和碳达峰、碳中和领域的产业龙头。集团将按市委、市政府部署要求,继续强化国有经济对水供应及清洁能源的保障能力,加快城乡供水及排水厂网一体化建设,完善城市供水互联互通、互调互济保障体系,坚持绿色发展,坚持减污降碳,努力打造长江上游环境产业高地,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
  主持人:此次是重庆水务环境控股集团更名后第一次公开亮相。我注意到在座的企业嘉宾都佩戴了一枚徽章。它的背后有什么含义?
  陈速:“聚生态、享未来”,打造一流环境产业控股集团
  经过十年的发展,重庆水务环境控股集团已由单一水资源产业,发展成为涵盖供排水、固废处理、危废处置、环境治理等领域的综合环境产业集团。原有的“水务资产经营”已不能涵盖集团的定位和战略方向。集团更名后,将更加明确城乡水务、大环境产业的主营发展方向,更加适应“两碳”目标下的发展要求,全面转变发展方式,实现企业做优,产业做强,规模做大。至于这枚徽章,是新集团标识,它展现了重庆水务环境控股集团秉持“聚生态、享未来”的理念,不断汇聚产业、拓宽生态环境领域,实现打造一流环境产业控股集团的愿景。
  主持人:重庆水务环境控股集团近年在推动全市生态环境建设方面做了哪些重要工作?
  陈速:近年重点开展了四方面工作
  作为市级环境产业投资运营平台,总结来看,集团近年重点开展了四方面工作。一是强化减污降碳,二是落实民生保障,三是提高运营能力,四是推进国企改革。
  主持人:请重庆水务环境控股集团旗下2家上市公司,谈谈各自围绕“两碳”目标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同的举措和成果?
  郑如彬(重庆水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大力促进清洁生产和再生水资源利用
  近年来,重庆水务集团深刻转变发展方式。一方面,公司深耕运营、提质增效,促进清洁生产。我们以唐家沱污水厂为探索试点,通过调控精准曝气智能控制,去年该厂生化处理工段的单位耗电量较上年节省724万度,降幅近40%。另一方面,打造循环经济,促进水资源再生利用。我们利用污水厂尾水排放高差,在国内率先建立污水厂+发电站的循环经济模式,实现能源自给。我们还积极发展数字经济,建立智慧水务,促进产业升级。像日产能20万吨的白洋滩水厂,总人数已经精简至18人运营管理。
  集团不断满足市民日益增长的饮水品质需求,供水水质已经全面达到并优于国家标准,部份指标还优于欧盟标准。
  雷钦平(重庆三峰环境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兼重庆德润环境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公司新投用的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实现了“近零排放”
  三峰环境目前已投资49个垃圾焚烧发电项目,日处理生活垃圾5.47万吨,累计处理生活垃圾5475万吨,相当于为地球新栽3.5亿棵树木,减少碳排放量1480万吨;累计上网电量185亿度,创造的清洁能源可供4000万城市居民一年生活用电;技术及装备已应用于全球8个国家212个项目361条焚烧线,日处理生活垃圾超过20万吨。着眼“十四五”,三峰环境将通过产业拓展、技术升级,为国家碳达峰、碳中和进程贡献更多力量。比如,我们在重庆渝北垃圾日处理量3000吨的垃圾发电厂已经投运了,它的碳排放是现在欧洲最先进技术的1/10,我们称为“近零排放”。
  主持人:重庆创绿公司在危险废物处置方面有着丰富经验。能否介绍相关情况?
  吴国防(重庆创绿环境保护有限公司党总支书记、执行董事):安全处置危废保障全市工业经济可持续发展
  去年,重庆全市危险废物年产生量约为70万吨,其中处置和再利用差不多各占一半。创绿环保是重庆唯一一家纯国有的危险废物综合处置专业企业,下辖2座国内最早一批建成的危险废物处置场,成立至今已安全处置危险废物超过60万吨,每年服务产废单位超500家,涵盖整车制造、机械制造、医药化工、电子制造等所有工业门类及科研院校等若干行业,为全市工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招商引资提供了坚实保障,极大地减少了工业发展带来的对大气、土壤、水体的污染。
  值得一提的是,我们在去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临危受命,作为市内2家医废应急处置单位之一,圆满完成政府交办的医废应急处置任务,极大缓解了当时涉疫医疗废物专门处置能力不足的困境。
  主持人:向广大用户和市民谈谈“降碳”与节能节水?
  郑如彬:鼓励高耗水企业更多地循环利用水资源
  重庆是山地城市,供水能耗较高。在重庆,生产1吨达标自来水,从取水、净化再到用户,大约需要消耗0.88度电,而0.88度电就相当于0.64公斤碳排放量。按照全市目前约3200万人口测算,如果每人少使用1吨自来水,那么就将减少约2.08万吨的碳排放量。
  借此机会,我们呼吁全市的企业用户和广大市民一起行动起来,“从我做起,爱护环境,节约用水”,力所能及共同保护我们的美好家园。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以水定需,量水而行”,更多地重复使用自来水;在用水时注意控制使用流量和时间;避免将大块的、难以降解的杂物垃圾排入下水道,减轻污水处理的难度;在我们的原水地,要避免人为破坏原水水质行为,若发现违规排污的情况可以积极向相关部门投诉举报。
  我们鼓励企业用户、特别是高耗水的企业用户,可以采用更多的水循环技术循环利用水资源。在这方面,我们的团队可以提供全链条的技术服务支持。
  主持人:集团在助推川渝生态环境产业协同发展上有哪些举措?
  陈速:探索川渝毗邻地区污泥处置“城市联盟”模式
  集团牵头实施了成都武侯区“宜居水岸”环境治理工程,投资运营了成都九江垃圾焚烧发电、青白江污水污泥处理等项目,与川渝高竹新区签订了供排水战略合作协议、与荣昌区签订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均取得了较好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
  接下来,重庆水务环境控股集团将进一步加大川渝毗邻地区投资力度,参与生态共建共保、污染跨界协同治理和绿色发展试验示范,并探索率先推进区域水环境污染共治,协同推进城镇污水收集处理和污泥处理处置设施建设,探索川渝毗邻地区污泥处置“城市联盟”模式,实现设施和资源共享。
  主持人:重庆接下来如何以碳中和目标为契机,统筹推进全市生态环境高质量发展?
  温汝俊:以更少碳排放实现更高质量发展
  重庆作为国家首批确定的7个碳排放权交易试点省市之一,在向碳达峰、碳中和努力进程中取得了一定成绩,碳排放强度逐年下降,充分发挥环评制度源头防控作用,在全国率先发布碳排放评价指南,规范和指导环境影响评价中碳排放评价工作,推动了减污降碳协同共治,推进了全市更好地应对气候变化、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重庆是长江上游重要的生态屏障,碳达峰、碳中和任务艰巨,生态文明建设依然任重道远。在此背景下,更加需要一家市级环境产业国有企业推动环境产业发展、托底社会责任和培育市场主体的平台,有效弥补生态环境产业市场缺失,探索走出以更少碳排放实现更高质量发展的新路。